新的学期开始了,全国多地的中小学出现了新现象,那就是推行义务教育“阳光分班”,均衡分配班级学生和师资。
“阳光分班”,对应的是以前一些地方采用过的分“重点班”“快慢班”的做法。以往一些中小学片面看重考试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然后再分配相应的师资力量。在这种导向下,很多学生为了进“重点班”,不得不参加各类竞赛,或者不时要面对“分班考试”。这样的做法,人为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放大了教育焦虑。那些没能进入“重点班”的学生,信心难免受到打击。“重点班”的学生,也不一定觉得这是好事,很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压力。
现在,多地推行义务教育“阳光分班”,是对以往一些方式的必要纠偏。公平是义务教育的应有之义。义务教育的班级划分,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标准。教育部在今年3月曾下发通知,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入学后实行均衡编班,不得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快慢班。秋季学期开始后,多地纷纷落实教育部的这一要求。例如,今年深圳市中小学新生分班由电脑系统随机生成分班结果,从机制上保障公平。又如,重庆市采取学生随机分班、班主任随机派班的“双随机”模式,让分班方式更加公平透明。
从客观上说,教育资源确实存在差异,并且这样的差异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但是中小学校应当尽力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而不是推波助澜扩大差异。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不过这不是划分“重点班”等的理由。学校应当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以此提升成绩,获得进步。从这个角度说,正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才需要学校及教师用心教导,这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阳光分班”,是遵循教育规律之举,也对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让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公平,让孩子们更加健康地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