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33天试运行,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于9月3日正式宣布暂停VIP“优速通”服务。据了解,该项服务定价不菲,成人票680元、儿童票580元,核心卖点是让付费游客告别排队,享受地面缆车、客运索道、接驳车等设施的快速通行特权,一经推出便争议不断。
“付费插队”为何短短一月便仓促收场?究其根本,在于景区未能准确把握商业逻辑与公共利益的边界。在文旅产业持续升温、暑期游客激增的背景下,“付费插队”看似解决了少数付费者的排队难题,却并未缓解绝大多数游客的出行困境,反而强化了“花钱即可插队”的不公平感,与公共利益背道而驰。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前提: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公园等公共资源为全民共有。《旅游法》明确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游览场所,不得通过增设另行收费项目等方式变相涨价;相关收费应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多次强调,国有景区门票定价应坚持公益导向,切实推动门票价格下降,景区运营成本应纳入各级政府预算承担。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得将门票、游览服务、保险等捆绑销售,不得“价外加价”或强制代收任何其他费用——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政策红线。
牢牢夯实公共景区的公益属性,必须平衡好合理定价、商业利益与公众福祉之间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尤其在当前文旅热潮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拥抱山河、阅读地理的热情日益高涨。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增长态势,更需相关各方站在推动行业繁荣发展的高度,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丰富产品供给,真正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也要看到,通过差异化定价调节客流,在一些纯商业投资运营的主题乐园中并不鲜见,但这类项目通常具有非垄断性、高投资、纯市场化等特点,不可盲目效仿。近年来,从南到北,确有一些公共景区推出所谓的贵宾通道、专属服务等特权项目,来满足特定需求,这是短视的,不仅有违公益属性,也偏离了当前文旅业提质增效的主流方向。值得肯定的是,越来越多公共景区正通过免费开放、延长开放时间等提升接待能力,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努力摆脱“门票依赖”,实现良性发展。
此次恩施大峡谷及时回应舆论关切,暂停“优速通”服务,值得肯定。然而,这也仅仅是第一步。始终坚持公益优先、服务为民,相关方面还应通过智慧管理、合理限流、分时预约、扩容设施等方式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满足公众出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