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以来,每年9月的第三个公休日是“全国科普日”。而从今年起,“全国科普日”已由“全国科普月”取而代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把“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从“科普日”到“科普月”的升级,是国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层面的战略性举措,其意义是多方面多维度的——
对国家而言,“科普月”活动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夯实创新根基。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源于广大公民的科学素质。“科普月”活动通过集中、大规模的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的文化氛围,这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软环境。
而对社会而言,“科普月”活动有助于破除迷信愚昧,促进理性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和伪科学(如养生骗局、反智言论)传播极快。“科普月”活动可以通过权威、有趣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公众掌握科学思维和方法,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构建一道抵御虚假信息的“防火墙”。从新冠疫情到气候变化,现代社会面临的许多挑战都需要基于科学的集体行动。一个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群体,更能理解防疫措施、信任疫苗、采取环保行为,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韧性和应对危机的能力。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理性、实证和包容。普及科学有助于减少因无知和误解造成的社会偏见和冲突,引导公众用逻辑和证据而非情绪和偏见来讨论问题。
而对广大的个人而言,“科普月”活动则有助于启迪智慧人生,提升生活品质。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有趣的科普活动(如实验、天文观测、博物馆之夜)可以点燃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科普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方法(观察、假设、实验、结论)和科学精神(质疑、求真、创新)。这能帮助人们不盲从、不轻信,学会独立思考,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健康饮食、医学常识到数字技能、金融理财,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科普月”活动可以让高深的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直接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今年“全国科普月”的主题是:“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这一主题深合“趁热打铁”之道。因为“科技改变生活”恰是当代中国人最普遍也最深刻的感受,以此为主题开展科普活动,最容易引起公众共鸣,也最能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与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