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构想和科技蓝图,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能力将它变为现实的,实现过程离不开硬核的科技实力和强大的制造能力的支撑。
“球3再不上映就要成纪录片啦!”九三阅兵刚结束,《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就被网友们“cue”上了热搜。对此,郭帆转发央视新闻表示致敬,并称“改改剧本又何妨”。近日,我国公布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一觉醒来郭帆又白改了”话题又上热搜。
据央视新闻报道,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撞击小行星的计划若成功实施,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作为国产科幻片中的力作,其中移动地球的构思与中国科学家撞击小行星的计划有某种相似之处,产生共鸣也就可以理解了。
面对国家科技的飞速进步,《流浪地球》导演郭帆遭遇了“甜蜜的烦恼”。他此前多次坦言,《流浪地球3》的想象力已跟不上现实发展,尤其提到中国核聚变装置、重型机械技术的突破让团队“叹为观止”。郭帆用表情包回应网友的喊话,生动演绎了科幻导演面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复杂心境:既为之骄傲,又为电影创作想象力门槛的提高而伤神。
“想象力跟不上现实”自然是调侃,是幸福的烦恼,是科技创新的“凡尔赛”。人类的深空探索还只是开始,远远赶不上想象能够达到的高度,但这句话背后蕴含的中国科技爆炸式的发展,却是真实的。这是我国多年来坚定不移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的成果体现,也是科研人员勇于攀登、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
伟大构想和科技蓝图,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能力将它变为现实的,其实现过程离不开硬核的科技实力和强大的制造能力的支撑。九三阅兵让大家惊喜连连,而中国航天专家此次提出的这项任务将采用独特的“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则让人击节叫好。科学家们以太空为舞台,尽情展现人类的智慧和勇气。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对科技实力的考验,每一项技术突破与接棒努力换来了深空探测能力的一步步突破,积累下多次月面登陆的成功经验,才有了后来天问一号携带祝融号的火星之行以及未来撞击小行星的天马行空。
除了科技硬实力,强大的制造能力则是梦想的翅膀。深空探测是对科技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制造能力的检验。中国创新是工程能力、生产能力的创新,它植根于深厚的产业基础,可以惠及整个社会。
中国科技的发展已经让曾经的科幻想象变得触手可及。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现实与科幻正在上演一场精彩的对话互动,科幻作品激发科学想象,科学成就又为科幻创作提供新素材。科技能力和想象力相互成就,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畅想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