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浙江一定很美”,最近在社交媒体热传的这首歌,寥寥数语,打开了无数人对浙江想象的“闸门”。有网友调侃“这首歌都快成浙江省歌了”“浙江到底有谁在呀”,还有人自发进行二创:“我想浙江一定很美,很多人来了都不想回……没错浙江真的很美,我也希望你别着急回,怕你错过诗画浙江的美会掉眼泪。”
不可否认,这几句歌词的出圈,带着几分“魔性”,也折射出人们对浙江的向往和认同。很多来过浙江的网友表示,说起浙江,最先想到的就是“秀美、精致、优雅”“如诗如画”这些词,宛如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那么,“浙江一定很美”,到底美在哪儿呢?
一、“诗画江南”的山水之美
“江南好,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忆起江南,最先浮现在脑海的便是杭州的山水。“七山一水二分田”,山水是浙江最动人的底色,是水墨画里洇开的一笔。山不甚高,却生得秀气,水不甚阔,却流得温婉。山峦雄伟、奇秀幽险的雁荡山,竹海翻浪、山涧叮咚的莫干山,烟波浩渺、水清湖秀的千岛湖,贯穿古今、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都让人心生向往、流连忘返。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你可以在富春江的晨雾里随渔人泛舟,看两岸青山如屏、碧水如琴,感受“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的意境;也可以走进楠溪江畔的古村落,体验一场秋收农事或乡土节庆,让旅途记忆带着泥土的芬芳;或者隐入安吉的万顷竹海,在清风与竹籁中,跟随非遗匠人学习竹编手艺,将自然的馈赠化为掌心的器物。
浙江的山水是真的“会动”。就像有人说,一个西湖,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季节,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四时景致不同,像老茶客手边的那杯龙井,越品越有味。而钱塘潮更是“氛围感高手”,每日随潮汐变换姿态,到了农历八月中旬便上演“高光时刻”;楠溪江也懂“应季穿搭”,春日裹着山花芬芳,秋日则映着枫林斑斓。
二、“千年文脉”的人文之美
有人说,浙江的美,初见时,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景致里,再见时,便沉浸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肌理与脉络中。
岳飞墓、于谦祠、吴昌硕故居、林风眠故居、鲁迅故里……因为他们,浙江的美有了精神的脊梁,如此自然生动,又如此深沉厚重,文脉如织,绵延不绝。
在这里,文脉之美是沉浸式的,是可触可感的。它可能是你用指尖在天一阁“数字化”古籍书页上轻轻划过的微凉触感,或是与一件南宋官窑传世瓷器静默相对的瞬间。绍兴沈园的残壁上,陆游“错,错,错”“莫,莫,莫”的千古怅惘,随着年年落花,依旧叩击着游人的心扉;杭州孤山,既承载着林逋“梅妻鹤子”的隐逸风骨,也回响着西泠印社的金石清韵。
在这里,更不乏满腔热血与家国情怀。丁氏兄弟历时多年补抄残缺书页,助力文澜阁《四库全书》重现风华;胡庆余堂里高悬的“戒欺”匾额,无声诉说着浙商诚信为本的经营哲学;岳飞背上深深刻入历史的“尽忠报国”,秋瑾就义前慨然写下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凛然血性将刚烈之气揉进浙江温婉的山水气韵之中。如此绵延千年、刚柔并济的文脉,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美得有根有据、有韵有魂。
三、“山水有音”的韵律之美
浙江的美是自然天籁与人文戏韵的深情合鸣,是一种能够被耳朵捕捉、被心灵感知的灵动之美。古人云:“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在浙江,这“清音”既有风吹竹海、雨润草木的自然天籁,也有人间戏韵与市井烟火的融入,它们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江南风情长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独特的音韵。浙江多样的地貌与悠久的文化,孕育出众多独具特色的“声音标本”:在绍兴,乌篷船欸乃的桨声与船夫随口哼唱的越剧小调交织在一起,让水巷成了流动的戏台,尽显无处不“丝竹”的温婉与灵动;在湖州的老茶馆里,捧一杯安吉白茶,听一曲柔曼清雅的湖剧,吴侬软语的唱腔与闲适的生活节奏相得益彰;行至金华,婺剧那高亢激昂的锣鼓与腔调,则与浙中丘陵的硬朗气质及市井生活的蓬勃活力浑然一体,让听者精神为之一振。
有人说,浙江各地的声音,都带着当地独有的“脾气”。水乡的调子总裹着一点水汽,软乎乎地绕着耳朵转,像溪边的风拂过;山里的唱腔就不一样了,亮得能穿透树林,跟站在山顶喊一嗓子似地敞亮;就连街头巷尾的动静,比如早点摊的吆喝、老店里的谈笑,都带着一股生活的热乎气。就像有游客说,浙江的声音,是“自带治愈属性的BGM”。
四、“烟火暖心”的舌尖之美
“民以食为天”。在浙江,这“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的那粒炭化稻米,将中国的稻作文明史推到了约1万年前。彼时,人们开始固守土地、聚族而居,于是“吃”在满足口腹之欲外,被赋予了文化、情感与更多的社会意义。
浙江的美食,是由四方风物与人间烟火共同织就的。从杭帮菜的精致含蓄到温州海鲜的生猛原味,从台州小吃的鲜香滋味到衢州菜的辣得酣畅淋漓,其多元性,正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地理格局在味蕾上的投射。浙北的湖羊,其鲜美醇厚源于太湖水乡的青绿饲料;浙东的海产,带着“透骨新鲜”的霸气,是东海慷慨的馈赠;浙西的笋干、火腿等山珍,蕴藏着山区人民应对自然、储存时光的生活智慧;而浙南的小吃,如温州灯盏糕、缙云烧饼等,则巧妙糅合山海之利,自成一番质朴而热烈的风味体系。
浙江最地道的风味往往“大隐隐于市”。它藏匿于巷陌深处的百年老字号、入夜后街头升腾的夜市锅气里,或是社区旁一家其貌不扬却座无虚席的面馆中。这种美,是接地气的、充满生命力的,它让人在碗筷交叠、酸甜苦辣咸的寻常中,真切触摸到浙江最温暖、最富人情味的生活脉搏。
五、“破壁新生”的未来之美
有人说,江南是一个不断融合、流动生长着的区域。的确,浙江总给人一种“未来可期”的感觉。笔者以为,兼容并包,一直都是浙江活力的源头。它的魅力不是简单的“新旧对话”,而是更具活力的“融合新生”,是一种“破壁共生”带来的跃迁。
这份“破壁之美”,藏在“创造性转化”里。空间上,松阳古村落的夯土墙老屋生出巨幅玻璃窗,传统民居“变身”兼具设计感与实用性的民宿、书店,古而不旧,新而不浮;技术上,良渚博物院用AR打破时空限制,让五千年前的玉器变得“鲜活可感”,观众站在展台前,就能沉浸式“触摸”先民生活印记,科技感拉满。
最近新上线的位于杭州西湖区三墩镇的“种地星球”则用青春语态重塑乡土文化,这里卖的不只是农产品,更是情绪价值,让农耕成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符号。杭州“中国视谷”汇聚超万家视觉智能企业,从上游算法研发到下游相关业务,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在台州,“无痛爬山”也能打卡“仙界”,“来神仙居沾点仙气”成了年轻人的热梗。
浙江的美,不仅在于它是一部文脉悠长、底蕴厚重的经典“藏书”,也是一幅精彩纷呈、活力澎湃的时代“长卷”,等待着你前来亲手翻阅、用心品读。这个假期,不妨踏上这片热土,用脚步丈量古今交汇的深度,用目光感知传统与未来碰撞的温度,用心灵体味这方水土破壁新生的力度。
来吧,浙江那丰富而立体的美,正等待着你,写下独一无二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