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闭幕。论坛期间,中外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围绕远古文明研究、考古保护、实践创新等议题,就如何守护人类文明瑰宝、促进文明互鉴交流积极展开对话、分享真知灼见、达成广泛共识。
在“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分论坛上,一场“大道之行 美美与共”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主题展览同步举行,吸引了与会嘉宾的目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特别顾问 卡罗琳娜·卡斯特利诺斯:中国拥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表达。我认为核心优势在于,传统知识在社区中依然鲜活传承。当地居民对遗址的传统守护方式,正是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石。中国做得非常棒。
从静态守护到活态传承,中国的创新实践,正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在分论坛上,敦煌研究院分享了“数字敦煌”的建设经验,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和数字藏经洞,更好地把古代和现代、未来进行了连接。
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郭青林:通过我们的科学解读以后,再把它向全世界发布,让遗产受惠本国人民和当地的居民,为我们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守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分论坛举办的“丝路之夜”活动中,中外嘉宾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近距离感受丝路文明的变迁。
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馆长 达维特·波戈斯杨:这里的深厚历史底蕴与丰富遗产令我印象深刻,我们博物馆里也有丝绸之路的相关文物,这些经验非常棒,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想法。
本届“良渚论坛”上,达维特所在的博物馆作为8家新成员之一,正式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希望和更多的中国博物馆开展合作,借鉴文物活化利用的成功经验,
巴西移民博物馆保管专家 奥克塔维奥:丝绸博物馆的纪念品非常有创意,这些纪念品看起来就像是原物的复制品,能随身携带一段历史,真是令人惊叹。
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 贝思文:见证了中国非常快速的文博业的发展,我认为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全球其他国家的一些水平,有非常多新的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为期三天的论坛,凝聚起守护人类文明瑰宝的共识,为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新的力量。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迦遗产研究院展览部主任 泽克拉亚特·马图格:此次论坛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意义非凡,需要有人去关注和守护文化遗产。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 蒂姆·温特:我们可以将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技术经验带回去,要向年轻群体进行传递。
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展览协调员 洛尔瓦·索莱蒂:这次论坛,我们学习到了文物活化方面非常多元化的创新方式,接下来我们也会更多交流、联系,希望让各国间的文化相互流淌。
中国蓝新闻记者 汤嘉旸:文明之光,照古鉴今。我们也期待,以良渚论坛为桥梁,凝聚全球守护的合力,共同书写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文明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