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湖州长兴的示范稻田里,一片金黄,稻浪翻滚。日前,一项关乎东南沿海粮食丰收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这里交出亮眼“成绩单”:经专家组现场实测,两项水稻新技术表现惊艳,其中“浙粳优1758”平均亩产706.22公斤,增产增效显著;节水抗旱稻“旱优73”平均亩产560.44公斤,大幅超过当地传统撂荒田亩产不足300公斤的历史水平。
测产现场:数据背后的“科技密码”
上午9点,“东南沿海单季稻优质丰产绿色增效轻简生产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现场观摩会测产验收正式开始。
在长兴县太湖街道单季籼粳杂交稻“浙粳优”系列百亩示范方,专家们先是拿着图纸随机圈定3块测产田,随后收割机轰鸣着驶入稻田,金黄的稻穗被卷入机身,脱粒后的稻谷通过传送带落入麻袋。
“每块田要单独称重、测水分,最后换算成标准含水量的干谷产量。”长兴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副站长敖力蹲在田边,手里拿着水分测定仪,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向围观农户解释。
泗安镇的节水抗旱稻“旱优 73”万亩核心示范区,测产流程同样有条不紊。这块曾经的撂荒田,如今已长满了沉甸甸的稻穗。“这块地以前没人种,因为缺水,种了也没收成。”长兴山禾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青山指着示范田回忆,“今年用了‘旱直播旱管’技术,全生育期就浇了4次水,没想到还能有这么高的产量。”
技术攻坚:浙江团队的“本土化突破”
这份亮眼的测产答卷,背后是浙江科研团队多年的坚守与攻关。该课题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扬州大学和浙江大学共同承担,自启动以来,团队就把“通过关键栽培技术的研发与集成破解东南沿海地区单季稻在生产中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而推动水稻产量、品质与效益的协同提升” 作为核心目标。
“浙江沿海地区台风多、梅雨季节长,水稻容易倒伏、生病,这一直是制约产量的关键问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翟荣荣介绍,为了研发出适配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技术,团队在长兴设立试验田,前后多次优化了水肥调控方案。“从种植密度到肥料配比,一点点调整,最终才确定‘单季籼粳杂交稻大穗足穗精量控制’这套集成技术。”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科研人员也没少下功夫。针对节水抗旱稻在浙江的种植适应性,团队多次到湖州调研,结合当地撂荒田的土壤特性,改进“旱直播旱管” 栽培模式。“以前的旱稻品种在浙江种,要么产量低,要么不抗旱,我们通过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优化,让‘旱优73’既耐涝又耐旱,还能在贫瘠的撂荒田生长。”团队成员毕俊国解释道。
除了技术研发,团队还注重“产学研”结合。他们与长兴当地农技部门合作,建立技术推广服务体系,14名专家结对帮扶种粮大户,农技员每两三天就到田间巡查指导。“从育秧到收割,全程都有专家跟着,有问题随时问,心里特别踏实。”长兴新明粮油专业合作社何新明说,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今年种的500亩水稻,长势比往年好太多。
未来已来:从“示范田”到“丰产田”
测产验收会当天,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核所副所长项超和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副主任高欢分别为“单季籼粳杂交稻大穗足穗精量控制”和“旱直播旱管”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揭牌,这意味着,经过测产验证的两项核心技术,将正式在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规模化推广。
“接下来,我们会先在温州、台州等水稻主产区推广这些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四负责人翟荣荣表示,团队还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对技术进行微调,确保其他地方也能种出高产优质的水稻。
对于长兴的种粮户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本次示范基地的种植主体何新明与曹青山已经跟周边20多户农户约定,明年一起推广新技术。
从曾经的“看天吃饭”,到如今依靠科技实现高产,长兴水稻种植的变革,正是浙江“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随着这些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户将告别 “靠天收”的困境,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更多“金穗子”,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浙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