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拱墅新闻网>今日要闻
改革,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拱墅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11-01 18:55   

改革唯有落到实处,方能彰显意义所在。

10月30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盘点13项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的推进成效,找短板、补弱项,向全省传递出“集中精力抓好攻坚突破,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改革目标任务”的明确信号。

记者 李震宇 摄

一年来,各项重大改革、各领域改革已取得明显进展。但只有实践,才能发现各类“中梗阻”:部门壁垒是否破除、政策衔接是否顺畅、基层执行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创新举措、整体布局能否转化为发展治理的实绩实效。

本次会议指出,要打通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

那些打通堵点、取得实效的地方实践,遵循了怎样的逻辑?又为接下来的改革攻坚提供哪些启示?

因地制宜落实重大改革

打通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如何理解?杭州西湖区的“新三样”给出生动解释。

作为西湖区新的特色文化产业,“新三样”的出海曾面临困境: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海外传播效率低、国产IP商业化程度不高……

全省13项重大改革中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建立“构建文旅爆款孵化生态体系”“优化文旅融合高能级平台建设机制”等。部署如何落地?答案是“因地制宜”,将省级目标转化为贴合本地实际的可落地任务。

《黑神话:悟空》周边旗舰店 记者 毛艺蓉 吴馥梅 实习生 倪佳艺 摄

艺创小镇,因孕育了《黑神话:悟空》闯入人们视野。这里集聚了游科互动等3000余家文创企业,还有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当地人才与技术资源。

依托本地家底,西湖区改变服务方式,从“给政策”变为“给场景”,帮助企业找到IP转化的渠道,探索衍生品、做线下体验,让整条产业链动起来。同时,积极拓宽企业出海传播渠道,优化作品审查备案、通关退税等6方面出海集成服务。正因如此,文三街上的全国首家《黑神话:悟空》周边旗舰店,将爆款IP的商业价值不断放大、延伸。今年以来,这里已接待海外团队5.2万余人次,带动消费3.6亿元。

“贴着地方实际干”的改革举措,让当地文创项目出海的路越走越宽:《去有风的地方》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狂野时代》斩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一九零五文化推动超4000部电影上线YouTube等国际平台。

把准改革的初衷和要求,不机械照搬上级政策,不脱离本地优势“另起炉灶”,不断推出符合地方实际的小切口改革举措。这就是将宏大改革目标“翻译”为地方语言,让改革从“蓝图”变成当地发展的美好现实。

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的改革实践更凸显“因地制宜”的系统性。对标“4+1”重要要求,浙江将13项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分解为519项任务举措,以创新思维完善工作体系,根据不同地区发展实际迭代路径,确保改革在市县层面“接得住、干得好”。

改革项目的落地,本质是“因地制宜”理念的深度实践,既避免改革“悬浮于表面”,又让每一项任务都锚定地方需求、有明确抓手。

这正是浙江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密码——唯有紧扣地方实际,才能让改革真正落地生根、推动发展、惠及群众。

以“小切口”找准改革突破点

改革进入深水区。细看各地,有些地方会陷入“牵涉面广、落地乏力”的困境。

浙江多地实践,回答了“如何找准突破点”,更为破解“中梗阻”提供鲜活样本。

以往,许多地方受困于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共性矛盾:实验室里的技术成果躺在论文里,企业急需的创新方案却“求贤无门”。若贸然推进“全链条改革”,难免因部门协调复杂、利益调整困难,导致进度停滞。

诸暨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就另辟蹊径,以“高能级平台提质”为小切口,通过“项目清单、人才清单、资金清单”三张清单精准匹配,让浣江实验室的光伏技术快速对接企业产能需求。

“小切口”恰似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不贪求“全方位覆盖”,却能直击堵点、撬动全局。

这正是诸暨“小切口”的精妙之处:不分散精力“撒胡椒面”,而聚焦“科研成果转化”这一关键堵点集中发力,以“点上破题”带动“链式反应”,既降低了改革试错成本,又让“全盘激活”有了清晰路径。

宁波舟山港 记者 贺元凯 拍友 汤健凯 摄

值得注意的是,小切口的“小”,绝非“无关紧要”,而是要锚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

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AI智慧港配载系统已完成迭代升级。算法工程师陈佳超团队研发的系统,20分钟就能自动生成3000自然箱的配载方案,年作业量突破95万标准箱。

过去由于港口配载依赖人工拖拽集装箱,一艘船的配载方案往往需要三五个小时,且高强度作业、跨港域协同低效等痛点,制约着港口运转效率。

在完善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体制机制改革的背景下,省海港集团和宁波舟山港集团聚焦港口提质这个小切口,开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不仅攻克了一线工人“苦累慢”的难题,又抓住了全球港口竞争“拼智力、拼效率”的核心需求,让“中国智慧”走向世界。

这种从“小处着手”却胸怀“全局视野”的改革逻辑,为各地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唯有精准聚焦、务实破题,才能让改革真正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实效。

在基层落地、让群众受益

改革“最后一公里”走得好不好,群众的体验、基层的反馈是最直观的标尺。跟着这份“有感”,才能取得改革最终成效。

“没想到没申请,政策就找上门了!”不久前,龙游县村民徐某因重病,自付医疗费超5万元。很快,县民政局上门发放了1.37万元临时救助,还为他办理了每月2290元的低保。

曾几何时,龙游县34.96万常住人口底数不清、49项可量化服务事项分散在多部门,使得部分群众漏享政策,改革推进遇阻。

怎么能让“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破题之招”,就藏在群众和基层的痛点中。

“改革通过精准配置资源,实现政策惠民。”龙游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整合公安数据与手机信令,推动省级13个部门1428万条数据脱敏回流,并将基本公共服务101项标准中的49项标准细化为106条“政策标签”。通过“一日一比对”智能分析,系统会将“未享”的群众立即推送给部门,推动政策惠民,待遇应享尽享。

以往改革,部门间常常“各自为战”。企业跑部门、找资源、拓市场“单打独斗”,基层干部也要“多头协调”。

金华婺城区针对两头乌的农文旅深度融合模式,体现改革撬动资源整合的另一种模式。

婺城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是当地串联白沙溪世界灌溉遗产、婺州窑非遗等资源,联动3镇9村打造的16平方公里文旅集聚区。传统产业的创新配套不足,当地又组建专班,整合4部门8类政策,盘活400亩闲置土地、对接高校攻关技术。其中,为破解牧场初创难题在全国首创的“地理标志+IP商标”双质押模式,已实现授信20亿元。

一个文旅产业,撬动了养殖、加工、旅游全产业链升级,带动1500人就业增收;“猪小乌”IP还带动外地游客占比超70%、二次消费占比达12%;两头乌养殖规模从1.2万头增至3万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改革,最终让群众富了口袋。

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管理与服务一体联动,共同打通改革在企业群众家门口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纵观今年浙江系统推进的13项重大改革,都是从群众“急难愁盼”里找问题,从基层“堵点难点”里找办法,把“大改革”化解成可操作、能落地的“小实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全会强调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必须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必须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切实把握好运用好改革创新推动浙江发展的关键路径和特色优势,扎扎实实推动重大改革取得新突破,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王逸群 通讯员 周颖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