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浙江正在向海上风电发力。
进入11月,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建设持续提速。作为全国首个面向深远海的风电母港,该项目将打造集聚风电全产业链的新型功能港,计划到2030年形成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
这不是普通港口,而是专门为海上风电开发提供物资的“大本营”。今年5月以来,浙江省委书记和省长分别来到项目现场调研,足见浙江的重视程度。这个大项目有啥来头?
打造“海上风电之母”
什么是风电母港?
在业内,它被誉为“海上风电之母”,是风机设备生产出运的基地和枢纽,可以为安装船提供特殊的靠泊条件、为设备预装配提供堆场。它的最大好处在于,通过产业链聚合,促进上下游联合开发,推动风电项目降本。
这样的风电母港项目在全国乃至全球已经有不少蓝本——
位于丹麦的埃斯比约港,已集聚超过200家企业,形成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从这里生产的海上风机占到全欧洲70%-80%,不仅配套周边上千公里海域的风电项目,还运往世界各地,辐射全球市场。
在国内,在天津、山东、江苏、广东等多地已经布局多个风电母港,但大多面向近海风电产业链,但尚未形成全产业链闭环。
相比之下,浙江发展风电母港,起步较晚,但动力更足。分析原因,可以从能源和产业两端说起。
从能源角度看,浙江是资源小省、用电大省,于近年启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程。风电和光伏迎来“契机”,既符合绿色低碳的能源转型需求,又不依赖煤炭、天然气等非再生资源,有助于平稳全省工商业电价。
到今年9月底,浙江风电装机达到650.3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476.6万千瓦;9月份,风电发电量占全省总发电量仅1.57%,海洋大省发展海上风电,浙江还有巨大潜力。
然而,近海风电开发已接近饱和,沿海省份都在向深远海进发。2023年,浙江获批开发国管海域2800万千瓦风电资源。这些场址离海岸有上百公里,零部件从工厂到远海安装极耗时间和成本。由此,风电母港应运而生。
从产业角度看,从近海到深远海,不只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
涌金君了解到,近海和深远海没有明确的地理界限,但差异很大。在深水、疾风里架起一台风机,对工程建设和上游零部件制造的要求更高,每千瓦风电的建设成本是近海的1.5-2倍,产业链兼具含金量和含“新”量。
根据规划,浙江的风电母港项目将以总装集成、核心部件制造、运维服务管理为核心功能,集研发试验、认证检测、培训交流、商贸物流等七大功能于一体。
其独特性不只是“深远海”,还在于全产业链集聚、港产城协同发展。
“庞然大物”怎么运
从谋划到建设,浙江做足了准备。
去年9月,浙能集团牵头三家省属国企,联合组建浙江省海洋风电发展有限公司,负责风电母港建设运营、国管海域风电项目开发等。到现在,该公司已下设海风母港、海风科技、海风电力三类产业公司。
去年年底,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正式开工。项目由温州洞头、宁波象山两大区块组成,两地一期项目总投资超80亿元。目前,温州母港陆域工程已在建设中。
风电母港与普通港口的一大区别,在于出运货物的超大“体型”。
涌金君了解到,不同于打桩“站立”的单桩式风机,深远海大多使用导管架式风机,也就是要建设一个支撑底座。

不同类型的风机基础示意图。浙江省海风公司 供图
“每个导管架重量超3000吨,将分三段生产,在母港专用场地组装后吊装至运输船上,再运到风场施工点位。”浙江省海风母港公司相关负责人王长彬介绍。
为了出运这座“庞然大物”,码头要建设全国最大的龙门吊,它将有100多米高、可起吊3800吨重物;陆域将打下数千根桩,提高港口承重能力;水域要开挖5万吨级港池,方便安装船靠泊……
王长彬告诉涌金君,温州母港的综合厂房钢结构即将开始吊装,码头也将在近期开工,争取尽早具备导管架生产能力和码头出运条件;宁波母港陆域和码头工程预计也将相继开建。
一南一北,两个区块各有优势,形成互补格局。
温州母港码头具备国际港口的开放条件,且航道水深条件更好,未来将为风电产业“出海”提供支持;宁波母港岸线长、腹地大,除了导管架,一期项目还将落地换流站、浮体等产业。
随后的二期工程,两地将规划整机、发电机、齿轮箱、主轴承、叶片等更多产业链。达产后,风电母港将形成每年300万千瓦的深远海风电总装保障能力,配套省内2800万千瓦深远海风电项目建设,并且立足华东、面向全国、辐射国际。
“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突破地域限制,扩大辐射范围。”王长彬说,比如零部件国产化、可靠性提升、成本下降等,“深远海风电尚未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浙江通过资源开发吸引龙头企业集聚,将鼓励组团创新,探索优势技术路线。”
一个更大的愿景
和风电母港建设同步,浙江省海风公司已经开始招引产业链企业入驻。
“我们重点瞄准浙江乃至长三角相对薄弱或缺失的关键环节,优先布局以导管架、漂浮式基础、海上换流站为代表的海工装备产业链。”浙江省海风公司相关负责人陶建根说。
目前,温州母港一期项目已经和江苏海力签订合作协议,该企业是我国海上风电塔筒和桩基设备的领先制造商之一;宁波母港一期项目也已经和10余家企业开展多轮竞争性谈判,基本确定合作对象。
“接下来,还将关注技术迭代和市场需求的方向,布局具有未来竞争优势的领域,比如大型化设备、智能化运维等。”他表示。
目前,浙江省海风公司和中国建材、中国中车、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等4家央国企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在风机叶片和海缆两个环节与头部企业开展对接。
未来,浙江省海风公司还将持续统筹推进深远海风电开发,进一步吸引集聚海上风电产业链企业,推动全省海上风电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助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风电母港的基础上,浙江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景:打造首个深远海风电示范项目。
据透露,浙江计划把获批的国管海域2800万千瓦风电资源,规划为多个风电项目,首批项目将陆续在2030年前建设投产。其中,首个示范项目已进入前期审批阶段。
该示范项目场址中心离岸直线距离约105公里,水深约55-67米,风速可达9.95米/秒。
项目要在这片海域规划总装机200万千瓦。建成后,每年可发电约76亿度,减少碳排放600多万吨。项目还将在海上和陆地各建一座换流站,敷设传输电力的海缆、搭建接入浙江电网的电路,将风电传送至全省千家万户。
“项目年发电小时数超过3700小时,和近海风电的2800小时相比,发电效率高出一大截。”浙江省海风电力相关负责人章巍说。
极具挑战性的是,示范项目首次规模化采用漂浮式机型,这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尚未成熟。“随着水深增加,导管架的建设难度越来越大。要走向60公里外的深远海,必须跨过漂浮式的门槛。”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