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拱墅新闻网>拱墅新闻
在拱墅,做好事能当钱花!
拱墅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11-12 09:06   

如何将慈善从零散的“一时善举”,变为可持续的“温暖生态”?在拱墅,这股温暖而坚韧的力量正悄然生长,重塑着城市的肌理与温度。从历史街区里的爱心商家,到社区综合体中的便民服务,再到线上线下联动的慈善网络,拱墅区正以扎实的行动,将“人人慈善、时时可善、处处有善”的理念,从愿景变为身边可触可感的现实。

老街新善

慈善街区激活社区温情

近日,“小河直街慈善街区”的正式启动,为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街注入新的慈善活力。启动仪式上,小河街道对社区慈善基金注资1万元,为街区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经济基础;9家街区商户被授予“爱心商家”,商家们承诺将通过设立爱心服务点、捐赠部分营业收益等多种方式参与慈善街区建设。

慈善四折页-1018-4_02.png

作为“爱心商家”之一,翙元春茶社的店内有一处售卖区,所售的产品都是小河社区的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如今接过“爱心商家”的荣誉与责任,茶社负责人韩翔有了新的计划,“我们还有自己的茶叶工作室,需要人工对茶叶进行包装,如果有合适的残疾人朋友,我们愿意给他们一个就业的平台,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慈善四折页-1018-4_03.png

“‘慈善街区’这一模式的活力,源于我们打造的‘公益+商业’的可持续生态。”小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区依托社区慈善基金,联动爱心商家、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了慈善资源吸引消费体验、商业利润反哺慈善基金的良性循环。当天,各社区“红领守护团队”授旗。这些由党员和热心居民组成的志愿队伍,按照“单元优先、楼栋就近、邻栋补充”的原则与社区特殊群体结对,重点为高龄、独居长者提供关爱服务。

如今,这样的慈善场景在拱墅并非个例,街区的创新实践,也是拱墅区慈善网络向基层延伸的生动缩影。目前,全区已建立9个社区慈善基金,率先在全市建立社区慈善基金管理制度,还打造了武林幸福里等片区化慈善街区,仅武林幸福里就筹资设立30余万元慈善信托,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无论街道、社区还是商圈,拱墅慈善的根系正越扎越深,织就了一张覆盖广泛、响应及时的基层善治网络。

幸福家园

慈善服务融入日常场景

沿着文一路向东,毗邻京杭运河的“大运河幸福家园”格外显眼。这座位于湖墅街道的五层建筑,总面积2250平方米,是集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公益慈善、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于一体的民生服务综合体。

微信图片_2025-10-31_162941_852.png

走进“幸福家园”,各楼层功能清晰明了:一楼幸福睦邻厅是居民交流的“公共客厅”,二楼幸福悦动会为大家提供运动健身空间,三楼幸福乐学馆开设各类公益课程,四楼幸福集善地聚焦慈善帮扶,五楼幸福智创园则助力社会组织成长。

图片微信图片_2025-10-31_163028_505.png

在一楼宽敞明亮的“幸福睦邻厅”一角,有一个特别的“积分兑换区”。这里整齐摆放着米、面、油、洗漱用品等各类生活必需品。一位居民正熟练地在智能一体机上操作,用自己账户里的“春风点数”兑换所需物资。“兑换规则是单人家庭300点,双人家庭400点,三人及以上家庭500点,每增加一位未成年人还可增加100点。”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点数是政府与社会爱心力量为身处“四级救助圈”的困难家庭注入的温暖支撑,希望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让帮扶政策化为实实在在的日常所需。

微信图片_2025-10-31_163005_156.png

据了解,该综合体由3名民进女企业家发起成立的宸信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心运营,在区民政局“N+1+N”模式指导下,以“空间用起来、群众聚起来、服务活起来”为目标,探索出“公益服务换等值空间”的创新路径。目前,已有25家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入驻,它们通过提供公益服务,换取这里的办公或活动空间。

微信图片_2025-10-31_162956_519.png微信图片_2025-10-31_163022_756.png

数据显示,这里已累计接访或举办各类公益活动(项目)6876场,近10万人次直接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服务群众87620余人,志愿者服务3万多人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5843小时,服务满意度达95%以上。越来越多大运河幸福家园这样的综合阵地,正成为拱墅慈善生态中的重要枢纽,让慈善服务从“偶尔为之”变为“日常相伴”。

微信图片_2025-10-31_163032_172.png

多措并举

激发慈善事业新活力

从单个街区的创新实践,到民生综合体的示范引领,拱墅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区层面的系统谋划与统筹推进。近年来,拱墅区围绕“善城杭州”建设要求,从培育主体、整合资源、弘扬文化、严格监管四个维度,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慈善生态体系。

在慈善主体培育上,拱墅形成了“总会引领、多元参与”的格局。区慈善总会由分管副区长任会长,吸纳171家会员单位,完善区街社三级慈善服务网络;全区现有慈善组织18家、注册类公益性社会组织841家,公羊会、孔胜东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武林大妈公益社会服务中心等示范组织不断涌现,为慈善事业注入强劲活力。

图片

“武林大妈”志愿者参与“红茶议事会”议事协商

资源整合方面,拱墅创新推出多项举措:实施“春风常驻”政策,提供医疗、养老等“七助”服务,2024年向四级救助圈困难家庭发放救助补助906万元;开展“春风里·幸福超市”项目,近三年累计发放物资超795万元,入选省救助慈善融合发展试点;成立3家社区发展基金会,撬动社会资金800万元,建立9个社区慈善基金,让慈善资源精准流向最需要的群体。

为营造浓厚慈善氛围,拱墅打造全市首个慈善文化园,累计接待考察超30批次、1000余人次;上线“春风里·慈善爱心家园”智慧系统,拓展线上慈善服务;开展“拱墅慈善奖”评选,培育40名慈善领军人才,东恒石油等企业设立专项慈善基金,近三年捐赠近500万元,让“人人可慈善”的理念深入人心。

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拱墅区制定《拱墅区慈善总会资金募集使用管理办法》等4项制度,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引入第三方审计,督促慈善组织公开募捐方案、项目支出;今年整改慈善组织问题36件,确保慈善活动公开透明、合规运行。

来源:拱墅发布  作者: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拱墅区正以扎实的行动,将“人人慈善、时时可善、处处有善”的理念,从愿景变为身边可触可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