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乘坐出租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时,它或许正在执行一项“隐秘而重要”的任务——为城市道路进行“CT扫描”。
近日,拱墅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参加了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以“5G加持‘一路扫雷’,城市交通‘后顾无忧’”为竞赛主题斩获全国“交通运输专题赛”一等奖。继去年“低空经济赛道”一等奖后,连续两年拔得全国头筹。

汽车像移动的“扫描仪”
那么,何为“云上坦途”智慧系统“5G+社会车辆道路扫描”新模式?
答案或许是,一枚仅巴掌大小的“5G小黑盒”。该设备集成了5G通信、高精GPS和惯性导航传感技术,使得车辆在日常行驶中,能实时采集并回传路面的平整度、颠簸、坑洼等动态数据。

5G小黑盒
“我们通过在城市出租车、公交车、物流车等社会运力载体上,安装小黑盒,让每一台安装了‘小黑盒’的社会车辆,都成为城市道路的‘CT扫描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形象地比喻道。在过去,道路检测往往依赖固定点位传感器或专用检测车,存在覆盖盲区、成本高昂、周期较长等痛点。
如今,从“固定哨”到“移动哨”,新模式不仅仅实现了对道路健康状况24小时、低成本的全时空动态体检,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新模式的运用,让巡查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了每天。

机动车+非机动车巡查模式
此外,新模式的优势还在于“最大化利旧”。它无需投入巨额资金组建专业车队,而是将城市中既有的、高频移动的社会车辆转化为感知终端,极大地降低了建设和运营成本。“这也是我们推动养护智慧化转型的关键一步,它让精细化管理的成本大幅下降,但效率和覆盖范围呈指数级上升。”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智慧养护像派单一样
智慧化转型不仅体现在前端感知,更贯穿于执行流程。一旦“云上坦途”系统发现故障,一张数字化工单便会通过手机APP,“弹”派给一线养护人员。
日前,记者在养护工人徐师傅手机上就见到了神奇的一幕:只见手机app中,“云上坦途”系统弹出一条来自霞湾巷的黄色预警,随后系统自动生成包含定位、风险分析和处置建议等等。徐师傅当即赶往现场,依据系统提供的“诊断书”,他们对预警区域进行了复核,并迅速执行了一场“微创手术”。仅用少量材料和极短时间,便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全网格智能分析
“在过去,这种问题很难早期发现。”徐师傅向记者感慨道,“有时要等到发现路面明显鼓包,甚至接到市民投诉后,我们才能派人处理,那时小病已拖成大病,耗时耗力,对交通影响也大。”如今,有了“5G小黑盒”物联感知技术,“效率”非常明显。据悉,“5G巡查+AI算法”可以同时做到道路病害的精准定位与坑洞、裂缝、井盖位移等30余类道路病害的自动识别,实现道路健康状况一图统览、动态更新,真正让每段道路都有动态“体检报告”。
“现在,‘扫马路’的不只是我们了,满大街的车都在帮我们‘扫’。”徐师傅感叹,“干活的目标更明确了,不仅市民的获得感有了,我们也有成就感。”

自动识别病害类型
这场及时的“道路急救”,对于市民王阿姨来说,却是“无感”的。“路好像一直挺平坦的,没觉得哪里不好。”王阿姨笑着对记者说。她并不知道刚刚这里发生的故事,但她切身体会到了出行的顺心。
这或许也是“云上坦途”智慧系统追求的目标——通过后台的智慧化运作,让市民在前台享受“零打扰”的优质公共服务。
数字化管理转型的“拱墅样板”
“此次获得全国一等奖,是对我们探索‘精细化与智慧化’养路模式的最大肯定。”区行政执法综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云上坦途”系统的深入应用,也标志着我区在公路养护领域完成了一场深刻的“模式革命”——借助智慧市政系统,转型为一套标准化、流程化、智能化的现代化运营体系。

目前通过该系统各环节优化升级,道路病害平均治理周期从5-7天缩短至1-3天,病害发现和处置效率提升45%,实现了基层减负与提质增效的双向跃升。借助“5G+社会车辆”这张移动感知网,我区“云上坦途”系统成功构建了一个从感知、分析、决策到执行的智慧养护超级闭环,也为全国城市的市政设施数字化管理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拱墅样板”。

系统智能复检
未来,我区也将继续深化“云上坦途”等系统的迭代升级,挖掘城市运行安全领域应用潜能,强化数智赋能,不断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提升的源头活水。

全路段精细管理
从一条路的故障预警,到一位市民的顺畅出行,再到一位养护工人的工作变革,我区“云上坦途”智慧系统生动诠释了“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这位无形的“道路健康卫士”,正以其荣获国家级奖项的卓越能力,默默编织着一张城市安全与便利之网,让城市的血脉更通畅,让市民的生活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