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的烟火日常中,车来车往,人来人往,既是生活的节奏,也是邻里情感的纽带。随着非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多,不少老旧小区原有的停车设施已难以满足居民需求。潮鸣街道以“旧改”为契机,不仅新增了143个机动车位、开发了279个非机动车位,更在细节中注入温度,让新增车位成为连接人心与生活的暖心工程。
从“堵心”到“舒心”:
艮山上小区的停车变革
艮山上小区的38个新增机动车位,承载着居民从抱怨到点赞的心路历程。“以前这条路,晚上回来根本找不到地方停车,有时候甚至要停到隔壁小区再走回来。”住在艮山上道路旁的陈先生坦言。

面对这一困扰居民多年的“堵心路”,街道领导带队实地勘察,社区治理联合委员会主动担当,启动了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
“我们首先通过网格员、楼道长深入居民中收集意见,光是线上问卷就回收了200多份。”社区治联会负责人介绍。在充分掌握民情后,治联会多次召集城管、交警等部门召开现场协调会。
“最大的难点在于市政道路的管理权限。”该负责人回忆,“但我们没有放弃,而是持续沟通协商,最终找到了将道路优化纳入旧改的可行方案。”

如今,走进艮山上小区,可见新划定的车位井然有序。“现在下班再也不用为停车发愁了,这项工程真是做到了我们心坎上。”居民李阿姨笑着说。
从“担忧”到“放心”:
车棚改造的双赢智慧
体育场路36号非机动车库的改造,则实现了安全与民意的双赢。

“最初听说要建防火墙,我们都担心影响通风和采光。”住在相邻单元的刘女士道出了居民们的顾虑。街道与社区没有简单执行原方案,而是反复沟通协调,最终将实墙改为格栅,既符合消防要求,又保障了居民的通风和采光需求。
此外,车棚顶棚材料也从木质B1级升级为A级防火材料。“街道工作人员来了好几次,每次都耐心解释材料的安全性能,我们感到很踏实。”居民张先生说。

在永康苑2幢,社区通过“1+3+N”网格力量,发动全体居民参与车棚建设决策。“从征求意见到方案公示,整个过程公开透明,我们都很满意。”居民代表王女士表示。
从“施工”到“暖心”:
工程背后的温度传递
在凤起苑小区,施工负责人何工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有温度的工程”。

“何工看到我们楼道老人多,主动在地库铺了防滑地毯,这种细心让我们很感动。”居民赵大爷说。面对多层住户漏水问题,何工带队逐户登记、及时修复;地下车库环氧地坪刚完工,他主动铺设防滑地毯,防止老人孩子摔倒;接到居民投诉,他总是第一时间上门沟通,化解矛盾。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让旧改不再是冷冰冰的施工,而成为有温度的共同营造。


地下车库前后对比图
“工程不仅要保证质量,更要让居民满意。”何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施工团队的服务理念。

如今,走进潮鸣街道,一排排整齐的机动车位、一座座敞亮的非机动车棚,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社区治理的温度体现。居民从最初的质疑到如今的点赞,从“停车难”到“回家暖”,每一个车位的背后,都是街道、社区、物业与居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潮鸣街道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旧改的烟火底色中描绘出惠民工程最温暖的画卷。


“文明停放始于心,安全出行践于行。”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小区里,新增车位正静静等候每一个晚归的人,也温暖着每一个寻常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