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缙云县大洋镇的村文化礼堂内,围满了前来排练婺剧的村民,大家带着自己拿手的乐器,在舞台上一展身手,王德花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本职工作是厨师,从灶台走向舞台,凭的就是对乡土戏曲的满腔热爱。

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文化特派员 王德花:最拿手的菜,大肠,猪大肠。曲谱也能切出来。

59岁的王德花,是缙云县城一家工厂的食堂阿姨,灶台前,她能烧出各式美味的家常菜,灶台外,她也能玩转各式乐器,在乡村婺剧演出的乐队里,是实打实的“C位人物”。

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文化特派员 王德花:大提琴、中阮、扬琴、二胡、大锣、小锣、鼓板都可以。

走进王德花的房间,里面堆满了这些年添置的各种乐器。说起与这些乐器的结缘,还要回溯到十年前,那时她整天带外孙,日子过得很单调,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见村口婺剧乐队的锣鼓声响,就萌生了学音乐的念头。
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文化特派员 王德花:哆来咪发都不认识,每天早上拿个小本子(写上)12345,哆来咪发嗦。我很用功的,我在家里造房子的时候,我早上起来,我一个人四包水泥拌好了,等老师(工人)来干活,老师(工人)来就可以砌墙了。我还要练练基本功,练半个小时。

摸透了乐理门道,王德花开始频频出现在民间婺剧团的排演现场,去年她又回到老家大洋镇,除了牵头组建村乐队,还当起了镇文化特派员。

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文化特派员 王德花:这是我们大洋镇最好的鼓手,也是最小的鼓手。

乡村婺剧乐队队员都是普通村民,没有什么专业基础,王德花把复杂的乐理化繁为简:教不会节奏就喊 “右左右左”,怕大家打退堂鼓就笑着哄劝,在她看来,比起 “敲得好”,“能敲响” 才是第一步,正式靠着这份包容与热忱,50多位村民渐渐聚到了一起。

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文化特派员 王德花:我教你1234,你不会,我就教你右左右左。只要他们把这个锣鼓经先敲对了,敲得快慢就不管他了。你要是学点乐器,不会老年痴呆,这样的,他们就(说)好的,动手又动脑是吧 。你要求他们太高了,他们会怕的,不肯学的,能敲响比敲好更重要。

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前村村村民 王德好:就是没有她,我就没有这个(机会)上舞台的。
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前村村村民王桂梅 :开心。痛快。
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前村村村民王国蕊:如果是一个没有音乐的地方,也是不热闹的地方。

王德花说,她有一个藏了多年的心愿,就是盼着有一天能带着乐队走出大洋镇,让这些沾着泥土气息的婺剧旋律,被更多人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