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五届八次全会上,明确提出浙江“十五五”期间须重点发力的“六个重大突破”。其中,“要在建设创新浙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重大突破”,列“六个重大突破”之首。
具体而言,浙江要基本建成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和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呈现科创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全球竞争力影响力更加凸显的生动图景。浙江将如何推进这一重大突破?
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是第一篇大文章。“加快推进创新浙江建设,浙江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开局破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浙江将重点在4个方面发力: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深入实施“双一流196”工程,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支持浙江大学打造“一圈一网一高地”,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深化“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持续产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原创性成果;深入实施“135”人才强省体系建设工程,深化人才流动共享和评价机制改革,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教科人一体改革发展,教育强省建设是重要一环。“‘十五五’时期,我们要聚焦人口变化、人工智能和国际化三大关键变量,加快建成教育强省,实现中国优学在‘浙’里。”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教育厅将在科学谋划教育发展的同时,思考“教育如何与经济、科技融为一体”,积极跳出教育看教育,将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服务浙江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大局。
第二篇大文章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新’深度融合是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浙江将锚定建成创新浙江“一个方向”,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两个导向”,落实“小切口、大牵引”的改革、“案例就是路径”的通道、“体系+高地”的打法“三个办法”,努力构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产业创新适应科技创新的全新体系。“我们要努力把平台搞得多多的,把人才搞得多多的,把技术搞得多多的,把企业搞得多多的,通过平台引人才、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让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同向发力,鼓励创新、褒扬成功、容许失败。”上述负责人表示,当前浙江正加速推进中试平台培育建设,推动孵化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当下,人工智能是浙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变量。”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认为,下一步,浙江将锚定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的目标定位,突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工作重点,全力擦亮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金名片”。
具体而言,包括4个方面的工作:加快数智产业化,培育智能物联、高端软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深化产业数智化,推进“五个百项”工程和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试点,推动制造业数智化从“全覆盖”迈向“深覆盖”,聚焦重点行业打造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的典型场景;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深化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开展工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建设行业语料库,培育“浙江数商”群体;夯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可控的算力设施,系统建设新一代数据通信网络,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提质赋能。
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造国际竞争力强、安全韧性强的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正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干。”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五五”期间,浙江工业仍将聚焦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经济质效显著提升“两个目标”,深化“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项工程”,统筹发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大领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首要是强化“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度培育,深化“核心区+协同区”“链长+链主”工作体系,加强集群培育政策供给,推动绿色石化、纺织服装等集群迈向世界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对传统产业占比重的浙江而言,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将是‘十五五’的重要着力点。”上述经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将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支持传统优势企业内生裂变,推动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建设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
与此同时,浙江还将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成长型新兴产业和高端软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物联、新能源装备、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等优势型新兴产业。“推进未来产业科学布局,浙江也做好了谋划。”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正“一业一策”抢滩布局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合成生物、量子科技、低空经济、下一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
打造良好创新生态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认为,创新生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接下来,浙江应该聚焦“全生命周期”,当好“五星级店小二”。首先,要围着创新主体转,做好“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打造“最多跑一次”改革升级版,用数字技术为企业降低制度成本,这是无形的“减负”。特别是对轻资产、高风险的科技型企业,要提供更便利的准入、融资和税务服务。其次,要拆除“围墙”,促进“阳光雨露”共享。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产业的融合处。推动“产学研”从“握手”到“牵手”,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带着成果走进企业,也支持企业把真实难题带进实验室。此外,还要建设科技大市场、共享中试基地、概念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而且要发挥实质性作用。要充分利用浙江的数字经济优势,推动数据要素的开放与共享,为产业创新提供新燃料。鼓励传统产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升级改造。
“创新生态是多元主体、多种要素的集合协同体,要坚持‘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字连动、十箭连发。”周国辉认为,政府要有为有度,市场要有效有序。当浙江成为创新想法最容易萌发、创新人才最愿意聚集、创新成果最快速转化的地方时,“创新浙江”就拥有了最强大的内核动力,也必将构筑起面向未来的决定性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