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怎么建?如何避免“千篇一律”? 探访3个全国示范性社区给出答案
每日商报讯 养老问题,可小可大,是家事,也是国事。上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公布了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名单,杭州市有9个社区获此殊荣。
自去年12月全国开展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以来,杭州围绕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提升为老年人服务质量、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为老服务科技化水平以及管理保障等六个方面,推进创建工作,目前已在全市建成“杭州市老年友好型社区”50个。
截至2020年底,杭州60岁及以上老年户籍人口达到188.29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11.02万),大约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退休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变差,生活能力减弱,社交范围变窄,不仅是老年人自身不得不面临的困境,也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应对的问题。加快“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老年友好型社区”怎么建,如何避免“浮于表面”“千篇一律”,杭州的示范性社区正用自己的实践给出答案。
从全市首家老年食堂到首个孝心车位 在创新中解决为老服务“痛点”
从最初的50多平方米到如今的220多平方米;从原来的“每天一顿午饭”到如今的“一日三餐”;从原来“有地方吃”到如今“有营养地吃”,18年来,翠苑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社区老年食堂的点滴变化中,就能见其一斑。
作为杭州市第一家社区老年食堂,2003年在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一区社区落成后不断升级,到去年已实现“3.0版”进阶,不仅食堂面积扩大了,还通过公开路演招标的形式,让居民代表投票选择自己信赖的食堂运营方。
着力解决“吃”的问题,只是翠苑一区用心为老年人办实事的一个侧面。去年11月,翠苑街道翠苑一区的孝心车位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点赞,也让这项为老便民举措意外在全国“走红”。早在2017年,为了解决老小区停车难、老年居民多的实际情况,翠苑一区在杭州首创推出“孝心车位”,2019年,该举措又在杭州主城区推广。天蓝色为底,附有专属图案。四年过去了,从最初尝试的18个,再到现如今的30个,随着孝心车位逐渐增多,子女回家探亲“停车难”问题也慢慢化解。
“之前我女儿开车回家来,有的时候小区里绕好几圈都找不到车位,好几次都是放下东西就走了,现在提前跟社区约好停车时间,周末她开车过来直接能停进孝心车位,很方便的,省时省力。”翠苑一区居民张阿姨表示,孝心车位可以免费停车5.5小时,已经足够让女儿为两老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或陪他们看几集电视剧、唠唠家常。
“敬老爱老的风气在翠苑一区已蔚然成风,像前两天大降温,社区居民就早早准备好了手工编织的毛线帽和毛线袜,送给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凛凛寒风中让他们倍感温暖。”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服务不是目的,鼓励孝心孝行、提倡孝德之风的美好风尚才是它最好的使命。
口袋小公园、口袋小活动
社区“微改造”为老人营造舒适新环境
作为新中国首批成立居民委员会的地方,上城区南宋御街旁的清波街道柳翠井巷社区文化底蕴深厚,老杭州人众多。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35%以上,“重度老龄化”的现状对社区养老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心老城区老旧小区用地紧张,寸土寸金,为了用好每一处空间,柳翠井巷社区努力深挖自身资源,千方百计为增加各种为老服务设施“腾地儿”。
将单元楼下的小空地改造成“口袋公园”,方便三五老人坐下聊聊天;筹建社区老年人“温馨照料中心”,升级老年食堂、老年理发室和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建成总面积约900平方米“五位一体”的为老服务综合中心,涵盖就餐服务、日间照料、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重服务功能……柳翠井巷社区书记何颖表示,社区通过一系列“见缝插针”的微改造,在有限的条件和空间中尽可能为老年人构建便利宜居的生活环境。
社区还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提升专业技术、增加服务项目、优化服务方式,以失智老人照护、失智老人的早期干预与筛查、智能终端呼叫救助、定期检查水电线路安全、家电维修等一系列服务为抓手,为老服务“增能”,形成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全新模式。
与此同时,社区以培育新型邻里关系为切入点,集中力量提升文化养老软服务。一方面,社区牵头推进邻里护老工程,建立了“睦邻自治会”“老墙门邻居节”“金手指”等一批睦邻结对、邻里自治载体,以此来听取居民养老意见、收集“金点子”,将居民最迫切的养老诉求融入基层治理;另一方面,社区设计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家门口“口袋小活动”,如单元楼下的露天电影、茶话会等等,让各年龄段都能参与到老年活动当中;此外,社区还联结共建资源,吸纳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联动参与养老护老计划,不断营造和谐美好的全民为老服务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