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它们的创业故事 为什么都从杭州这个地方开始?
2022-03-20 11:22:12 来源:都市快报
分享到:

都市快报报道 “我上大学的时候,欢牛的门店就开在宿舍对面街上,工作以后公司楼下也有一家欢牛,感觉像是看着彼此成长起来的。”不久前,欢牛蛋糕屋宣布完成近千万美元A轮融资。消息传出后,有老粉丝给邓周虹留言,把她的思绪拉回到2013年。

那一年,她从浙江理工大学毕业,放弃了留学日本的计划,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一幢写字楼里开了间私房蛋糕屋。对新事物接受度高的大学生很快爱上了学姐做的新式西点,只是没想到,这家小小的门店会和自己一样,很快走出下沙,一路“打怪”升级,茁壮成长。

这只是下沙在餐饮界孕育出的众多传奇故事当中的一个。作为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这里聚集了14所高校、超20万名师生,对众多新兴的餐饮品牌和创业者来说,是个完成口味、供应链和品牌打磨的绝佳“新手村”。

欢牛之外,无论是现在把店开到全国的胖哥俩肉蟹煲,还是遍布杭州的阿三烧烤、浅草屋日料(现更名为浅草君),它们的梦想和野心最早就是在这片不到11平方公里的地方生根、发芽的。

在大学奋斗了四年的地方开店

欢牛的本轮融资由雷军领导的顺为资本独家投资,资金主要用于门店开拓和品牌升级。目前,欢牛已经在杭州开出了近30家店,宁波、无锡也开了分店,下一步计划进入苏州、南京、上海等城市。

但回到9年前,邓周虹拿着有限的资金,根本不敢打杭州市区的主意,只能选择相对偏远,同时又聚集人气的地方。位于浙江理工和浙江传媒附近的福雷德广场是最早一批进入下沙的商业综合体,几乎伴随了邓周虹的整个大学生涯。

所以没怎么纠结,她的工作室选择在了这里,“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四年,环境和人都比较熟悉”。最开始,欢牛只卖彩虹蛋糕和生日蛋糕两个品类,客户在微信下单预订,邓周虹在后厨负责制作,她的丈夫则经常开着小面包车在高校园区里配送。

名声打响后,欢牛的第一家门店也开在福雷德广场楼下,并且很快有了属于自己的爆款:豆乳盒子。这是一款用豆浆、奶油、黄豆粉做成的新式甜品,口感丰富且顺滑。在当年微博、小红书还没那么火的时候,就有粉丝表示要打飞的来杭州。

不过,豆乳盒子的制作工艺并不简单。从泡豆子开始,然后榨豆浆、过滤豆渣,以豆浆为基底熬出卡仕达酱,再和鲜奶油做融合,整个过程要耗费6-8小时。“当时订单非常多,我和10多个甜点师在后厨没日没夜赶工才行。”邓周虹说,“等订单和产能平稳下来之后,我就和老公商量,把原来准备买房的钱拿来买个工厂。”

这是小作坊甜品店向连锁品牌进化再明确不过的信号。“那会儿确实想过,只要有了工厂,持续做下去,欢牛就能到杭州市中心开店,把甜品供应到杭州的每个角落。”恰巧在邓周虹开始创业的前一年,杭州地铁1号线首期开通,她和她的食客到杭州市中心都有了更舒适的选择。

老天爷都不让他做

在邓周虹经历创业“蜜月期”的时候,重庆人郑大洪正面临艰难的抉择。他需要把旗下的烤鱼店、火锅店、川菜馆都关掉,安心来做一件事:烧烤。

2003年,杭州各大高校开始大规模搬迁,从西湖一路向东来到下沙。那一年,郑大洪和师傅刚来杭州,在杭州另一个“餐饮胜地”、同样也是高校林立的舟山东路开启了学徒生涯。两年后,他在下沙开了第一家烧烤店,取名阿三。

因为开得早,几乎所有从下沙走出来的学子都听说过“阿三烧烤”的名号,其中的大部分还是郑大洪的老顾客。

“当时刚来的时候,福雷德广场还是一片工地,就现在的高沙商业街还算繁华。”郑大洪回忆开业当天,狂风大作还下着倾盆大雨,“朋友送来的花篮都被吹倒了,附近的村民都说这里开不下去的,老天爷都不让我做。”

对郑大洪来说,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发财雨,不仅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还让阿三这个名号在杭州的烧烤界有了一席之地。

到了2013年前后,下沙迎来了商业综合体的井喷。决心收回拳头、在烧烤领域重拳出击的郑大洪追随到来不久的1号线,朝东西两个方向扩张,往东进驻下沙宝龙广场,往西一步步踏进了杭州市中心。

郑大洪开疆拓土的时候,2010年毕业来杭州打拼的陈啸开始萌生新想法。和当时大多数来杭创业的年轻人一样,她最先盯上的是方兴未艾的电商生意。

作为较早一批淘宝店家,陈啸靠卖衣服完成了原始积累,5年时间从无到有获得了20万粉丝,以及一家五皇冠淘宝店。但这5年素面朝天、时空颠倒的日子过够了,她想要换一种活法。这个新想法在2016年年底浮出水面。下沙宝龙广场多了一家名叫浅草屋的日料店。

选择日料,陈啸的思考是,日料更契合年轻人对健康的追求,但往往价位偏高,只要把性价比做出来,不愁没有生意。因此,客单价定位在80元左右的浅草屋开业不久,门口就排起长队,即使在同一条街开了三家门店,生意依然火爆。带着“平价日料天花板”的称号,三年内就在杭州写字楼、商圈开出了15家门店。

从浅草屋更名浅草君之后,眼下他们在全国已经有58家门店,成就了年轻人和日料的第一次相会。

最重情重义的食客

胡超在杭州当了12年兵,在部队时常常往炊事班跑,学了些手艺,退伍后他决定留在杭州做餐饮。他选择的是被陈啸“淘汰”的想法:韩国料理。和前辈们遵循的逻辑一样,他认为“年轻人多的地方机会就多”,只不过相比其他餐饮形态,韩料菜品的弹性足够大,既可以多人聚餐,也可以单人外卖。

“目前生意还算稳定,周末人多的时候能达到200多单,平日也能稳定在七八十单。”从2019年开出第一家店,他的“喜味儿”新式韩国料理店已经在杭州开出了9家门店,大部分开在大学周边。

从蛋糕、烧烤再到韩料、日料,就像胡超所说,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总有一种魔力,“尤其是下沙,这里大部分学生都是江浙人,喜欢接触新事物,消费能力还强”。

除了消费实力这样的客观原因,喜欢从顾客留言里找回忆的邓周虹认为,陪伴欢牛成长的这群学弟学妹足够重情义,让众多陪伴他们成长的餐饮品牌有了在杭州各处开连锁的底气。

去年年底,在浙江财经大学附近开了20年的“盈客食坊”宣布停业。老板的儿子特地写了封告别信,“他们累了,他们也老了,他们迎来一个个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也欢送一批批精英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这20年,他们做得很高兴,因为每一天自己买菜自己管店,做的一切对得起他们的良心”。

这封信也迎来了“盈客食坊”最后的辉煌。大批毕业生特地赶回来做最后一次打卡,店门口排起了长队,老板不得不推迟关门的时间,“有的人开了一小时车过来,大家离开很久了,但打招呼那瞬间,都是当年的感觉”。

离盈客不远的宿舍区,有一家活跃了近20年的手抓饼摊。他们有一款自创的“独家大蛋饼”,灵感来自于一群每年都要组团回来打卡的毕业生,20个鸡蛋和20根香肠被整整齐齐地摆在了一起,像比萨一样铺满了整个铁盘。

比盈客开店更久的,是一家在浙江传媒学院南门外的“香港岛餐厅”,老板从1997年来杭州开店,如今已经头发花白,店的装潢和菜品多年都没有变过。

和欢牛、阿三、浅草君们不同,这些以“长寿”著称的小店十年如一日,安静地书写着自己的传奇,帮助一代又一代从这里出走的学子们保留着“大学时的味道”和回家的感觉。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储 帆 梁应杰  编辑:高婷婷】
  • 时政
  • 经济
  • 城建
  • 文化
  • 民生
  • 墅评

新闻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杭州网 都市快报在线 浙江在线 上城 下城 西湖 江干 滨江 萧山 余杭 富阳 临安 建德 桐庐 千岛湖

政府门户网: 杭州市政府 上城区 江干区 下城区 西湖区 拱墅区 高新(滨江) 萧山区 余杭区 富阳市 临安市 桐庐 建德市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