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浙BA”燃爆今夏 揭幕战2万人次刷出160万元的消费
9月4日晚,“浙BA”城市争霸赛现场。
8月15日,“浙BA”城市争霸赛开赛前的市集。
9月4日晚,“浙BA”城市争霸赛在杭州拱墅区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再度上演。
自开赛以来已接连战胜诸暨队、金华队的杭州队,以98∶66赢下湖州队,实现三连胜。
比赛还没开始,杭州的观赛福利已经放出——从9月5日0点起,湖州人可以享受游杭州免费特惠福利!
伴随着滚烫2025年夏天的,是同样如火如荼的篮球盛宴“浙BA”赛事。全省11个地级市和90个区、县(市)纷纷出战,迅速点燃了全民热情。
无论是“苏超”以地域互怼式的幽默营销掀起的网络狂欢,还是“浙BA”借助文旅撬动经济消费热潮,无一不在提示我们:体育赛事的价值不仅在于带来全民体育热,更在于将体育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的“核心变量”。
票根里的“乘数效应”
8月15日,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2025年“浙BA”城市争霸赛的揭幕战刚散场,夜幕降临的场馆外逐渐人声鼎沸,观众随手把票根塞进口袋的同时,2万人次刷出了场外市集超160万元的流水。熟悉杭州的人会发现,这座城市早已深谙“票根经济学”:票根不再只是入场凭证,而是一张可以在城市里随时打折、随时兑换惊喜的通用优惠券。
在杭州,凭浙BA门票,可以叠加享受西湖游船8折、武林夜市满减、西溪湿地“买一赠一”等多重福利。杭州各区县借此举办超百场市集活动,发放超5000万元的餐饮、商超、住宿消费券。
就在揭幕战当天,杭州文旅再度官宣重磅赛事福利——杭州文旅“十三邀”浙BA荣耀礼遇。这是杭州文旅集13个区、县(市)全域之力发出的文旅盛情邀约,包括免费、限量免费、特惠三大类型的景区门票、美食打卡、旅游演艺共 40 项文旅福利,诚意满满,送给省内兄弟城市。只要在杭州主场对战杭州队或富阳队,客队所在地市或者区、县(市)的居民以及所有来杭参加比赛的球队队员,都能在赛后三天享受这份游杭大礼。“票根经济”也开始迭代升级,从有形的“纸质票根”延展到了兄弟城市的全体市民。
通过“赛事+文旅”,一张票根撬动的是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仅杭州预选赛首周,就吸引2.3万名球迷涌入临平体育馆,直接带动周边餐饮、零售、住宿等消费突破百万元;10个比赛日,30万人涌进体育中心外的主题市集,328万元销售额、51万元核销券,撬动222万元关联消费。杭州旅游经济实验室给出的全景数据更为宏观:揭幕赛当天,杭州外来游客152.4万人次,同比增长2.5%;钱江世纪城酒店入住率冲到74.9%!
数据之外,人流沿着地铁口、停车场、天桥自然扩散,周边的烧烤摊、便利店、影院等汇入同一条消费链条,更多隐秘的无法被精准统计的消费在进行中:有人为了凑满减再买一杯咖啡,有人为了兑换伴手礼顺便多逛一层楼……这些因赛事而不断叠加扩展的效应,才是乘数效应里最活跃的变量。
放眼国内,近年来体育赛事正成为许多城市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力抓手,以赛事流量撬动投资消费增量,为城市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培育发展新动能,已成为多地积极探索的课题:成都大运会让住宿业收入增长57%,餐饮业增长42%;无锡马拉松把42公里赛道拆成20个消费场景,带动2.83亿元经济效益。
长期主义 把“流量”变成“留量”
贵州“村超”最动人的画面,不是进球的瞬间,而是人们对体育纯粹的热爱,还有那赛后球场外的世界:美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道地的美食、厚重的文化……体育赛事,如何从“热闹一阵”到“产业生根”,是一座城市具备“长期主义”的可贵之处。
“村超”没有满足于一时的热闹,当地政府用三个月时间把临时摊位升级为可移动集装箱街区,把自发形成的“村超经济”写进了县域产业规划,一条集赛事运营、直播电商、民族手工艺于一体的体育文旅产业链初具雏形。
这种长期主义同样在国际上获得实践证明:1959年都灵大运会之后,意大利人没有让体育场的灯光熄灭,他们把大运村改造成欧洲最早的体育科学园区,把菲亚特的汽车工程师和运动员放在同一间实验室,最终让都灵从“汽车之都”升级为“欧洲体育之城”。1991年谢菲尔德大运会之后,英国人干脆把整个城市转型为国家体育产业城,赛事运营、体育经纪、装备制造、版权交易全链条聚集,原本萧条的钢铁老工业基地长出新的经济肌肉。
杭州在迈入“后亚运”时代的进程中,也在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城市赛事样本”:构建“赛事引流—文化赋能—旅游消费”的闭环生态。
比如淳安县依托亚运会自行车、铁人三项、公开水域游泳等赛事承办经验,充分发挥千岛湖生态优势,将体育赛事与杭州的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体育旅游产品,推动县域旅游综合实力从2021年全国第38位跃升至2024年第8位,并入选浙江首批省级“赛事之城”和“赛事集聚县”。
“长期主义”的城市基因依然在这场全民篮球赛事上延续:浙BA赛程表排定的那一刻,一张更大的“产业施工图”同步展开——运河体育公园周边预留的商服地块提前启动招商,要求入驻品牌必须拥有赛事联名或运动健康标签;临平的市集摊位全部接入城市大脑,实时监测人流、垃圾量、销售额,为下一轮摊位布局提供算法依据;萧山把赛后第二天定为“运动健康主题日”,将全民对于体育的热情沉淀为当地文化底蕴……
谋赛即谋城
体育成为杭州面向全球的“城市语言”
如果没有马拉松,希腊不会有一座叫马拉松的小镇;如果没有足球,谢菲尔德只是“钢铁之城”;如果没有环法,阿姆斯特丹的静美或许仍不为人知。体育的魅力从来不止于经济数据,它早已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城市语言”,向世界讲述城市的“软实力” 。
谋赛即谋城。体育赛事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复合性、多元化的带动效果。赛事所需的基础资源是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盘活城市的企业资源、市场资源、消费资源、赛事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赛事也能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彰显城市魅力。长期来看,在日趋激烈的城市间竞争中,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历史上,有不少城市借助赛事提升国际影响力,迎来了城市综合发展的转折点。如1960年罗马奥运会充分扩大了这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帮助罗马扭转了二战后城市发展的颓势,走上了复苏之路。
杭州有着“历史文化名城”与国际“赛”“会”之城的双重标签。从国际赛事提升城市知名度,到体育故事传递城市精神,再到“赛”“会”联动提升城市能级,杭州通过赛事不断强化自身的城市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
杭州文旅用“十三邀”,把兄弟城市的老百姓请进杭州的同时,也把“千年宋韵”“创新活力”的故事传播出去。
免费景区、免费公交、免费体验的背后,是一场用心设计的“城市对话”。地铁19号线推出的“球迷专列”里,车厢座椅改成篮球皮质,吊环做成篮筐造型;城市大脑专门上线“赛事态势感知”模块,实时调度公交、网约车、共享单车,确保散场高峰不堵车,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都是属于这座城市的温暖气质。
“浙BA”在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城市间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