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从散落世界的名画到一场场大展 “大系”为什么能一直生长
2022-10-09 10:31:07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分享到: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讯“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热展,十一长假,一位难求。

一拨又一拨观众,有序观展,沉浸于近2000件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打造的6000平方米的文化空间中,半天阅尽千年。

17年前的2005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以下简称“大系”)由《宋画全集》为开端,由并无几张宋画的浙江起步,历经艰难,全球搜索,到今天——共收录了来自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囊括了绝大部分国宝级作品,出版图集多达60卷226册。

这部码起来足足有三层半楼高的煌煌巨著,绝非“大系”的终点,围绕“大系”,普及与研究同步开展。对于大众而言,最直观的是由“大系”衍生的一场场精彩展览,奔赴于当下的生活中。

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开展首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同时也是“大系”全国巡展总策展人的王小松说,“大系”将历代绘画精品数字化拍摄回来,再在展览中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由画到书,由书到展览,数字化与数字化背后被一直秉承初心,造就了“大系”的独特生长。

“大系”由画到书的故事,足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

17年来,艰难与荣耀并行,每一位“大系”成员,心中都有难忘的往事,这些往事叠加的结果,编撰了一部全球存世中国古代绘画迄今为止保真度最高的图像资料典籍。

它对文化生活造就的最直接影响,便是那些难得一见水墨丹青,可在一部“大系”中得以随时观瞻——时间不再是问题,距离也不再是问题。

当“大系”的成果成为接连不断的精彩展览,文物进一步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是“大系”第一次登上国家最高文化艺术殿堂,也是展览体量最大的一次。为了这次大展,团队整整准备了1年多,大大小小预展了4次。

一年之前的9月28日,在四川美术学院,“‘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全国巡展首展;这次展览尚未结束,11月2日起,它又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启幕。

进入2022年3月,浙江美术馆拿出全馆1万平米的所有展览面积开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6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嘉兴特展”又在嘉兴崭新落成的嘉兴美术馆全馆开启。

一年五展,每一场的画作打样稿档案都是精挑细选,各有主题和亮点。

如果不是“大系”完成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从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衍生与转化,以如此密集频次的举行大展,首先文物受不了,其次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受不了,展览绝无成行的可能。

“‘大系’实现了入选绘画作品的‘数字化替身’——高清出版打样稿,以前只能在书本中了解的中国古代珍品画作名称,在‘大系’里或许都能十分清晰地看到‘真容’。”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开幕之时,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金晓明说,希望观众换一种角度来看这个展览,同时,也希望更多年轻人来看这个展览,以此体验、传承、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十一长假,无数年轻人不约而至。

当被誉为“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制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大系”成为一场展览,它呈现出太多可参与的特质。

展品90%以上的还原度,自然不必多说。靠近一幅古人名作,打量每一处细节,似乎可以感受到千年前古人那些挥毫泼墨的动势。甚至,因创新的展陈,观者几乎可步入水墨江山。

比如,北宋青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被放大两倍制成巨型灯箱,一枝一叶,青绿入眼。循卷而行,如慢行于山水之间,一步一景。

这样的沉浸感,还体现于3D打印复原石窟的长廊——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相会”,飞来峰弥勒佛扑面而至,敦煌壁画近在眼前……借由全息投影技术的使用,观众还可置身于壮丽的水墨山水中,参与鸟飞、花开的过程,倾听涉水与踏雪的声音。

这些“好玩”的背后,是浙江大学依托雄厚的学科资源优势,在各方支持下,综合运用5G、云计算、动作捕捉和增材制造等最新科技,实现了古代艺术遗迹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数字化重现及数字化虚拟体验。

这一切,不但制造出一场文化盛宴,还形成了一种对中华文明和浙江精神的独特讲述方式,且润物无声。

如此一来,年轻人当然愿意来“玩”一场。展览现场,汉服小姐姐们抱团参观,才能为大展一景。

如今,打开一份“大系”团队成员的工作日志,可以读到上海博物馆原馆长杨志刚的一段话。

他说:“我调到上博,库房也只进去两次,这些极其珍贵的高清图像的出版,使深藏在库房里的宝贝人人都可以看到,人人都可以欣赏,人人都可以参与讨论研究。”

17年中,有不少世界各地的文博机构负责人说过类似的话——你们在做的事,恰恰是我们想做的事,也是全球文博界要的做的事。

将散落于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名画入书,再将书中作品颇具创新性地成为一场又一场的展览,如何让文化惠民,“大系”团队,初心如一。

还是这次展览中的《千里江山图》灯箱说起,如果不是“大系”成书,我们穷尽一生,也未必能看到它风貌,更不必说尽览从先秦汉唐到清代的中国绘画珍品。

封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其真迹近百年来只向世人展示过寥寥数次。自1992年进行了一次拍摄后,即便是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萧燕翼也已近十多年未睹其真貌。直到“大系”启动,它才有了再次徐徐展开的机会。

“大系”团队拍摄《千里江山图》也并非易事,为防止文物受损,自2005年起,“大系”团队与故宫博物院,就不断开会、研讨,直到2019年1月,才进入拍摄流程。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千里江山图》以绢为画布,已有千年之寿。如果不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将其进行高质量的数字化呈现,大众看到这青绿山水的机会将少之又少。

如今,它换了一种姿态,与其他诸多展品一起,尽显中国大地给予历代画家的人文哺育。同时,历代绘画展现的人间万象与瑰思奇想,也呈现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一部书是一种方式,一个展又是一种方式,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新的科技手段结合创新模式,在由书到展的过程中,“大系”与它生发的文化形态,在人群中生长,并给予大众更多看待时代与历史的角度。

由它可见过去,包括过去的文化密码,庙堂的高远与市井的烟火,还有艺术家在一种社会体系中的精神和生活状态;也可以看到当下与未来,如何审视自我与周遭的关系,如何培育并感知美的存在,这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关。

正因如此——丹青不老,回响千年。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作者:  编辑:李佳萌】
  • 时政
  • 经济
  • 城建
  • 文化
  • 民生
  • 墅评

新闻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杭州网 都市快报在线 浙江在线 上城 下城 西湖 江干 滨江 萧山 余杭 富阳 临安 建德 桐庐 千岛湖

政府门户网: 杭州市政府 上城区 江干区 下城区 西湖区 拱墅区 高新(滨江) 萧山区 余杭区 富阳市 临安市 桐庐 建德市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