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近两年,“‘00后’进入职场”成为热门话题。随着首批“00后”步入职场,他们独特而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及对新技术的迅速接受能力,逐渐成为职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古老的婺剧遇到“00后”,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进校园”之苗 今朝结果
2008年,戴丽霜9岁,一场名为“婺剧进校园”的活动在金华轰轰烈烈举行,很快席卷金丽衢以及杭州建德市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这改变了她的人生。
戴丽霜的父母都在婺剧团工作,父亲是司鼓,母亲演小生,她是在台边听着戏长大的,小时候哼个歌都是婺剧味。正因如此,学校老师把她选进了婺剧社团。她的天赋很快显露出来,参加了各种演出和比赛,对于婺剧的兴趣越来越浓。
父母原本不想让女儿走演员路子,觉得太苦,但戴丽霜却很执着。初中毕业,她同时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和浙婺在金华艺校的代培班,经过“家庭会议”,父母最终还是尊重了女儿的意愿。3年后,她进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实习,成为一名婺剧演员。
比戴丽霜小4岁的麻锡妃同样是“婺剧进校园”的受益者。她还记得,小学刚入学那天,就看到学校大操场上学长学姐们在排练,当时她就想:“学校还教唱婺剧呀?”二年级的时候,麻锡妃也成为校婺剧社团的一员。
老师看她圆圆脸,就让她扮男装,演杨宗保、薛丁山、沉香……六年级的时候,她代表学校参加汇演,来当评委的金华艺校校长张建敏觉得她很有灵气,建议她报考该校的婺剧班,她便由此走上了专业道路。老师们说麻锡妃个子小,适合学小花旦,于是她就成为《花田错》里的小丫鬟、《挂画》里的小姑娘、《僧尼会》里的小尼姑。去年7月,在婺剧名旦朱云香老师的推荐下,她来到浙婺。
与麻锡妃同龄的李重均说起自己小学时演戏的往事眉飞色舞。他父亲是个武生,从他6岁起就教他练腿功。小学时他加入学校的婺剧社团,父亲给他排了一出折子戏《界牌关》,从此他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功夫高手”。父亲看他有兴趣,接着教他翻、打、唱、念……小学毕业他就进了金华艺校,2021年被选入浙婺,2022年获得“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银奖。
“00后”演员 也能吃苦
有人把“00后”一代形容为“温室里的花朵”。然而,在这些年轻婺剧演员身上,却已经展现出了坚韧不拔、勇于承担责任的一面。
李重均能够18岁就在全省青年戏曲演员中脱颖而出,靠的是非凡的武艺。
“从小,我爸就教育我,当演员最重要的是吃苦耐劳。”李重均说。吃苦耐劳的具体意思是:别人玩的时候他在练功,别人还在睡懒觉的时候他要早起练功,别人晚上玩游戏或看电视,他也要练功。
这么多年来,李重均每天都会在早晨6时起床,6时半开始练早功,练到7时半吃早饭;下午4时开始练晚功,练两个钟头,再吃晚饭。虽然辛苦,但看到自己的武功越来越好,拿到一个个奖,他就会更加认定自己吃的苦是值得的。
麻锡妃还记得,进了金华艺校,刚开始练功那会儿,全班40多人,个个都哭。那时候,她告诉自己:这是成为一名演员必然要经历的,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是什么让她在那样的疼痛中继续练习?麻锡妃说:“喜欢就能坚持下来。”
“我正式学戏的时候已经15岁,骨头都硬了,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苦。我是班里年纪最大的,不好意思哭,每次搬腿的时候都咬牙忍着,跟自己说,我一定不能让爸妈失望,一定要好好地练出来,让他们看到以后站在台上的我。”戴丽霜说。
戴丽霜今年因为“轿子功”在抖音上小火了一把。这是前辈朱云香创造出的一种技法,演员以“金鸡独立”之功,单腿弯曲,形成前低后高的车辇状,重心下移,起伏颠簸,仿佛真的坐在车上款款前行,边行边唱,集唱、做、念、舞于一身,体现了婺剧“文戏武做”的特色。能练出这样的“功”,可见戴丽霜这些年来的勤奋。
龙套到主角 一路生花
“刚刚进团的时候,每个人都要从龙套演起,像是《白蛇传》里的花仙、《穆桂英》里的女兵之类的角色。但前辈告诉我,在浙婺演龙套,要以演主角的专业能力去演。”戴丽霜说。
戴丽霜感触最深的就是演《穆桂英》里的女兵。根据设计,演穆桂英的杨霞云身后,有16名穿着武将戏服“大靠”的女兵,戴丽霜就是其中之一。
“每次演出,霞云老师都会再三叮嘱我们,精气神一定要足,所有人都把气提起来,整个台才能撑得起来。要记得,我们是一个团队,凝聚起来力量才会强大。”戴丽霜说。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所有人同时转身的动作,做得齐了,会给观众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有一种16个人就演出千军万马的感觉。戴丽霜觉得,在舞台上表演那一下,特别爽。
除了龙套,浙婺的年轻演员们还有演折子戏的机会。戴丽霜演《天女散花》里的天女,彩带漫天飞舞;麻锡妃演《挂画》里的耶律含嫣,站在椅子上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以表现挂画时的喜悦心情;李重均演《吕布试马》里的吕布,表现倒插虎、朝天蹬、摔僵尸等武功技巧……浙婺每年有大量的惠民演出和下乡演出,还会去古子城、城隍庙表演,通过一次次演出,他们积累了舞台经验,磨炼了自己的演出能力。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个演员都会期待自己有成为主角的那一天。去年,麻锡妃主演了大戏《姐妹易嫁》;今年4月,戴丽霜出演大戏《二度梅》的女主人公陈杏元。
“跑龙套的时候几乎不需要开口,而当主角有大段的唱词,还要考虑角色定位、每一幕的情感变化,体力上的消耗也会更大。老师们告诉我,就算再累,也不能在台上表现出来,一定要坚持到进了幕布、观众看不到你的那一刻,才能露出疲惫。”戴丽霜说。她觉得,无论有多辛苦,在谢幕的那一刻,听到观众热烈的掌声,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下了舞台后 也很爱玩
这些演员在舞台上,是光彩熠熠的角色;下了舞台,他们也只是普通的“00后”,有着和其他年轻人差不多的爱好。
麻锡妃爱好烘焙,在她眼里,烘焙是一件很治愈的事。每次回到家里,她都会根据网上的教程,烤一些自己喜欢的蛋糕、面包、饼干,跟家人、朋友分享。每做出一个新的品种,她都会有强烈的成就感。
李重均喜欢打台球,也喜欢打“和平精英”“王者荣耀”等游戏,最高打到过“荣耀王者”。他还喜欢做菜,家常菜如酸辣土豆丝、番茄炒鸡蛋等不在话下,复杂点的菜看着菜谱也能完成,有时候把不准调料的分量就打电话去请教爸爸。最近刚尝试了糖醋排骨和红烧肉,自己的评价是“虽然不太好看,但还是挺好吃的”。
戴丽霜喜欢玩密室逃脱和剧本杀。她说,作为演员,平常就需要看剧本、投入角色,因此进入角色特别快。她和团里的同事们一起去玩的时候,连剧本杀店里的工作人员都会感叹:“你们感情投入得好真实!”在玩剧本杀的时候,她可以演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角色,比如演男性、演机器人,觉得演得很过瘾。
短视频也是这些年轻人喜欢的娱乐方式。麻锡妃喜欢看别人在网上做烘焙,李重均喜欢看做菜,戴丽霜特别喜欢看陈丽君在《乘风2024》里的视频。有时候,他们也会把自己演戏的视频上传到网上,借助网络的力量来传播婺剧。
“有人看到我发的视频,会来问,这个账号是我本人吗?我回答是,对方就会告诉我,看过我演的某一场戏,哪些地方演得好,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很多老戏迷都很关心我们这些年轻演员,希望我们成长得更好。”戴丽霜说。
给更多机会 助力成长
在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晓平的办公室里,有一块屏幕,上面显示的是练功房里的场景。
“你看,这个人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我就会联想,他应该安排什么角色更合适。”王晓平说。小小屏幕有着很大的信息量,哪些演员练得勤,哪些演员进步快,哪些演员功夫深,一目了然。王晓平会根据观察的结果给他量身定做相应的戏。比如有的演员武功很强,嗓子弱一点,就会安排唱腔不多的武戏;有的演员唱腔很好,武功弱一点,就会安排表现力强的文戏。在这么多年对那么多的演员进行培养之后,院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验。“就好像农夫种庄稼一样,谁成长到什么地步了,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浇水,都按部就班。”
对于年轻演员,浙婺有“三给”——给信心、给平台、给机会。王晓平说,团里的优秀青年演员有很多,除了李重均、戴丽霜、麻锡妃,跟他们旗鼓相当的还有很多,浙婺从来不会只培养一两个优秀演员,而是培养一整批人。怎样让这些年轻演员都能成长起来呢?就是要给他们更多的演戏机会。浙婺近些年不断更新剧目,复排经典老戏,移植其他剧种的戏,这些戏的挑大梁机会,他会交给年轻人,而让资深演员做“绿叶”。比如,戴丽霜主演的《二度梅》,就是由国家一级演员陈建旭等多名资深演员为她配戏,推动她进步。
“婺剧要传承弘扬,剧团的事业要发展,必须人才辈出,关键就在于刻苦地训练和频繁地演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严立新说。浙婺十分注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平时狠抓青年演员的基本功训练,同时以丰富的演出来带动、调动他们练功的积极性,以高强度的日常训练来保障演出的质量和水平。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畅通了青年演员的晋升通道。在当下的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没有论资排辈的陋习,有的是名角和资深演员们为年轻后辈们让出舞台,为他们的迅速成长创造、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因此,经过多年的实践,浙婺的人才培养机制卓有成效,营造了有利于青年演员脱颖而出的良性环境和成长沃土。严立新相信,若干年后,这些年轻人都将成长为浙婺陈美兰新剧目创新团队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