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参考消息网8月28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7月9日刊登题为《依靠手语和声音,一名艺术家颠覆观众的感知》的文章,作者是安德鲁·鲁塞思。全文摘编如下:
去年夏天,一架小型飞机在英国曼彻斯特的上空拉出一个条幅,上面的文字非常有意思:微笑的声音。
眼下,在纽约昆斯博物馆,墙上歪七扭八地写着几个超大的单词:“时间”“欠”“我”“休息”“再次”,每个单词旁都有弯曲的线条,划过巨幅壁画。
今年早些时候,到圣路易斯米尔德里德·莱恩·肯珀艺术博物馆参观的游客会看到一件表达个人创伤的艺术品,其中包括“餐桌综合征”。
这些作品由长居柏林的艺术家克里斯蒂娜·孙·金创作,她打着手语说:“我终于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了,我要尽情表达。”
作品受到追捧
先天性失聪的金女士说,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乃至后来成为一名艺术家后,她懂得了被剥夺正常听力的人也可以获得机会。
据罗切斯特理工学院院长、国家聋人技术学院院长杰拉德·巴克利说,这种事例并不少见。金女士曾在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读本科。
现在,金女士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和博物馆所追捧。巴克利说她已经成为聋儿的榜样,而这位艺术家却说,她现在“一直在努力弥补那些年失去的东西”。
过去十多年来,42岁的金女士创作过讽刺画、视频、音频、表演和那个另类的飞机横幅。她让这些作品既有诗意又有政治含义,既有魅力又很坦率,颠覆了人们对语言和声音的常见看法。
2015年在纽约皇后区的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分馆,金女士展示了一个装置,请观众手持一个喇叭,走路的同时让一个伸出的天线与头顶的电线保持接触。接触成功的话,喇叭就会发出声音,读一段话。这是一项艰难的任务,用实物展现交流是多么繁琐僵化。
找到努力方向
金女士在柏林生活了近10年,但她是在南加州出生的,她的父母从韩国移民到美国。
中学时,金女士不能上雕塑课,因为课上不提供任何手语翻译,甚至在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该学院有大量聋哑学生,今年提名她为杰出毕业生),她也因为同样的理由不能参加某些课程。大学毕业后,她去了纽约,在列克星敦聋人学校当助理,在惠特尼博物馆当老师,她在那里思考自己的未来。
她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我们总是默认聋人是当老师的料。我们必须教给正常听力的人学会美国手语、聋哑文化等。我心中想,放弃当艺术家吧。”
2006年,金女士从视觉艺术学院毕业,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但当时的她仍没有目标,直到她前往德国首都并定居下来,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她。柏林城里有许多展览涉及声音艺术,这让她产生了想法。
金女士说:“我花了一段时间才承认,我其实想做与声音有关的创作,这花了好几年,因为我害怕。我过去认为,做与声音有关的创作非常让人郁闷。”
但她最终还是报名参加了巴德学院的声音课程,该课程鼓励人们用实验性的方法对待声音,她在2013年获得第二个艺术硕士学位,后来定居柏林。
鼓励观众反思
金女士的大部分艺术作品鼓励观众们重新思考他们的听觉和感知,让他们思考用任何语言进行交流时所带来的局限性、风险和误解。
在昆斯博物馆,她的那幅巨型壁画中有一些跃升的线条,让人联想起连环画。实际上,这些线条勾勒出手语中对应每个单词的手势所需要的动作。
最近,回声的主题出现在金女士的作品中。她说:“在我的生活中,一切都被重复,一切都是一种回声。贝丝基本上是在重复我说的话,字幕(为方便听障人士观影而内置在节目中的字幕——本网注)也不过是重复或一种回声。”她指的是自己的手语翻译贝丝·施特勒。她在圣路易斯的作品《堆叠的创伤》中提到一些令人不快的话题,比如与一群不懂手语的正常人共进晚餐。这就是“餐桌综合征”。
金女士与设计师拉维·瓦萨万共同发起一项倡导使用听障人士力量符号的倡议,这个符号写作“<0/”。
她在讨论“<0/”这个符号时说:“我只希望失聪不只意味着障碍。失聪也可以有快乐,也可以关心社会。这是我们与人们交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