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钱江观潮丨“钙”帮博士追新记 钱塘区试点博士入企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2024-11-11 20:54:05 来源:潮新闻
分享到:

倒计时68天,不负青春美好,全力以赴——这行让人燃起斗志的标语,闪烁在杭州众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门前的屏幕上。作为国内少有的能提供完整钙钛矿光伏电池生产线的企业之一,众能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科技创新一直被其奉为圭臬。

实验室内,20多位身着白大褂的研发人员正热火朝天地开展光伏电池的各项实验。“想要在年底前完成实现钙钛矿电池的技术突破,时间不够用啊。”80后女博士梁素霞带着我走进整层数百平方米的实验室时说,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在第四季度完成一次技术冲刺。

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梁素霞博士与同事们“头脑风暴”。潮新闻记者 曹坚 摄

这群和时间赛跑的研发人员中,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梁素霞身份很特别,在众能虽属“编外”人员,但她却挑起了光伏电池技术研发的大梁。从去年初开始,梁素霞几乎每天泡在实验室里,不仅帮助公司拿到两项发明专利,还和企业一起申请到了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和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我们的‘媒人’是钱塘区,让我和企业成功配对,使科研成果加速生‘金’。”梁素霞笑着诉说这段神奇的缘分。

钱塘,是杭州制造业体量最大的区,有浙江最大的高教园区,这里集聚了14所高校的25万名师生。如何让高校成果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博士入企”是钱塘区“对症下药”推出的一项创新政策——今年以来,钱塘区精心推出“博士专家入企”常态化专项服务,深挖区内企业需求,广贴“英雄榜”,提供线上线下对接渠道,将博士人才柔性引进到企业,实现高校“外脑”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同时,定制专项政策,根据合作成果给予补助,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高校成果转化效率。“我在线上平台看到企业发布的技术需求,和自己研究领域很匹配,就第一时间揭了榜,成为区里第六期入企服务的博士之一。”梁素霞说。

正在实验室里工作的梁素霞博士。潮新闻记者 曹坚 摄

博士入企服务什么?“产业化攻关”是关键词,“我们希望可以让博士们手中的技术成果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中,而是通过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为企业在全年冲刺中提供技术突破,增‘智’提‘质’,打赢收官战。”钱塘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说。

对众能而言,梁素霞一直深耕新能源光伏器件领域,并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过博士后研究,是能帮企业“多跑100米”的关键。“光伏是一个风口浪尖上的行业,竞争极其激烈,几乎到了‘拼刺刀’的时候,企业要提升发展韧性,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的‘护城河’是关键中的关键。”众能董事长石磊说。

梁素霞带着我走进企业展厅,最中间的C位放着一块相框大小的钙钛矿电池,它被公认是取代晶硅的下一代光伏产品。数据显示,传统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到理论极限的29.4%,而钙钛矿电池的效率极限可达44%,这个新赛道,全世界都在竞逐发力。

“这块电池由多层薄膜组成,包括钙钛矿层、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等数层叠加而成,每一层都是纳米级,其厚度肉眼是看不出来的。”梁素霞说,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大多采用溶液法制备,“这种方法有一些弊端,比如,对基底的平整度要求高,有机溶剂消耗量较大,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能否采用真空沉积的方式制备钙钛矿光电薄膜?这成了梁素霞入企服务后探索的新课题。“大家调侃这是‘钙’帮的事业,既是谐音梗,也是因为这项研究能参考的权威文献很少。”梁素霞笑着说,有文献可查,最大有效面积的干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由欧洲一个科学家团队完成的,有效面积51.1平方厘米,光电转换效率为16%。

梁素霞给我展示他们半年以来的数据记录,厚厚的一摞。“失败了无数次。”梁素霞将这些失败的试验看作是通向成功的阶石。目前,她和公司一道,将干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到产业化的新高度:薄膜有效面积增至64.8平方厘米,光电转换效率达15%。“薄膜面积每增加一点,光电转换效率都会大打折扣。”梁素霞说,虽然效率没有超过国际纪录,但电池的稳定程度更高了,成本也实现大幅下降,“欧洲科学家用的电极材料是银,而我们是铜。”

创新的过程犹如赶考,前进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最绝望的时候,是所有的实验理论上可行,但就是无法制备出一张合格的膜,研究计划整整被卡了几个月。”梁素霞回忆道,最焦虑的那段日子,她几乎每天失眠,一度还患上了急性低血压。夜以继日的坚持之下,梁素霞带领团队逐一排查每个细节,最终发现湿度对制备的结果影响很大,为此,她还专门写了篇学术论文,指导更多研究人员少走弯路。

梁素霞博士向记者讲解光伏电池产品。潮新闻记者 曹坚 摄

实验室里,博士们正在勇攀技术高峰;实验室外,企业也在力拓设备升级的蓝海,实现互相赋能。记者来到众能时,正好遇到每周雷打不动的固定“节目”——实验室与制造部门的头脑风暴会。

“对光伏电池的科研深度,决定着设备制造的跃迁高度。”石磊将“博士入企”这项钱塘区试点工作,视为“企业再次腾飞的锚点”之一。在他看来,只有把最终的产品研究透了,才能确保制造出的设备永葆竞争力,这是一种用户思维下的创新驱动。

一项数据印证着众能的发展逻辑:自2015年创办以来,R&D经费投入常年保持30%以上,今年甚至突破了40%。“今年我们的产值有望突破5亿元,储备订单总量超20亿元,预计2027年产值能实现30亿元。”石磊说,如果钙钛矿电池的技术能够实现再突破,那么企业距离上市也不远了。

事实上,像梁素霞一样走进企业创新一线的博士并不少。截至目前,这项行动已助力847位博士走进258家企业,促成校企技术交易额超4000万元,并形成300余项合作成果。

就在我们离开时,石磊还在与梁素霞对接下一次“博士入企”的规模与实践,双方都有意愿在创新上接续合作:两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将成功加入到企业的研发队伍中,冲刺钙钛矿光伏电池的新目标。

我们相信,登上一座高峰,只是下一段攀登的开始,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

短评

乐见才富变财富

高校与企业扎堆的钱塘区,成立聚焦区校合作的“钱塘科学城”,做实“博士入企”,将人才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助力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可谓“政企校”三方共赢。

与在高校做研究相比,企业在人力、财力、设备等方面有诸多优势,博士能够借助企业有效对接市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同时又反向助力博士提升能力水平,使科学研究成果不再被“束之高阁”。

企业的腰杆,在创新资源集聚中挺起来。长期以来,专精特新企业也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如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有待提升等,“博士入企”通过夯实企业的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把博士的科研成果留在了生产车间。

地区的动能,在成果转移转化中再提速。高校和企业纷纷在新赛道上争先竞位,各方创新力量协同发力,打通产业关键环节的发展堵点,科研“才富”变成了产业财富。

眼下,中国正处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我们正需要更多的科研人才走出象牙塔,在真正的创新一线接地气、挑大梁。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刘健  编辑:汪浩】
  • 时政
  • 经济
  • 城建
  • 文化
  • 民生
  • 墅评

新闻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杭州网 都市快报在线 浙江在线 上城 下城 西湖 江干 滨江 萧山 余杭 富阳 临安 建德 桐庐 千岛湖

政府门户网: 杭州市政府 上城区 江干区 下城区 西湖区 拱墅区 高新(滨江) 萧山区 余杭区 富阳市 临安市 桐庐 建德市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