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钱江观潮丨中国水稻研究所培育超矮秆新型水稻实现亩产410公斤 十七年解码“小薇”的秘密
2025-05-26 12:20:20 来源:潮新闻
分享到:

编者按: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离不开一个个聚力基础研究的实验室。即日起,潮新闻推出“实验室里问创新”系列报道,记录科研一线的新研究、新机制,展现浙江省广大科研工作者爬坡过坎、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

一株仅30厘米高的水稻,只有普通水稻三分之一高的茎秆,却能够支撑起饱满的籽粒,获得不亚于普通水稻的谷草比……在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种质创新与利用课题组,这株神奇的稻子,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小薇”。

初夏时节,海南崖州湾南繁基地传来喜讯:由课题组培育的超矮秆新型水稻“小薇”,实现亩产410公斤。

身在崖州湾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第一时间将喜讯与位于杭州富阳的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团队成员分享,两千多公里的地理距离,没有阻碍他们同频共振的喜悦。“十年磨一剑,粒粒皆辛苦。”钱前感慨不已。

身型矮小的“小薇”,为什么让水稻人如此振奋?它的不同凡响,要从水稻研究的特殊性说起。

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记者见到了课题组成员,他们年龄跨度从60后到00后,清一色皮肤黝黑、笑容灿烂。课题组组长张光恒介绍,日常研究中,他们关注的不仅是又高又壮的正常稻子,还有那些表型奇特的“非正常”水稻。

这是因为,水稻的近4万个基因中,科学家们能“解码”的依旧是少数。“有了高度不同的水稻,就能破解矮的密码。”张光恒介绍,传统育种中,稻苗的“高矮胖瘦”只能凭借育种家的经验判断和选择,有了分子生物学的加持,就可以一窥基因的“天书”。为了探索水稻生长的秘密,课题组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人为干预,以触发水稻基因突变,获得更多有价值的遗传材料。

17年前,在这个被称为“基因诱变”的过程中,课题组从粳稻“日本晴”与籼稻“9311”两个品种的诱变中发现了一株仅22厘米高的矮秆突变体。

这引起了钱前的注意:如果一株矮秆水稻能实现正常产量,那么或许能走向立体种植,向空间要产量。

可是,偶然出现的“小薇”有不少先天缺陷:茎秆不够健壮、穗粒也不够饱满,课题组成员开始一点点优化它的基因。“为原有的种质配型最优的调控结穗基因,让它能结出正常的穗粒;再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调控高矮的基因,我们找到了超矮秆水稻的‘黄金高度’——30厘米。”课题组副组长胡江说。

从发现“小薇”到改良“小薇”,记录着水稻科研工作者艰辛的日常。为了寻找调控某个表型的基因,需要通过无数次诱变实验将不同性状的优异基因组合,穷尽更多的可能性。

“做水稻研究,不存在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道理。”课题组研究员朱丽告诉记者,除了基因诱变,水稻杂交也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从一粒种子开始,抽出胚芽,长成幼苗,秧苗入土后不断拔节、抽穗、开花、结实,没有人能打扰自然的节奏。一年四季,水稻科研工作者就像农人一般,在田间地头辛勤耕作。根据富阳的气候条件,水稻杂交的最佳时机在每年8月,由于水稻开花需要良好的光温条件,最佳的授粉时机多在气温最高的中午。他们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穿着长袖长裤和长靴,在稻丛间埋头作业,给每朵颖花去雄、给每一个柱头授粉,一粒一粒、一穗一穗地做杂交。

“水稻的一次生命周期一般为4到5个月,一个品种的性状从分离到稳定,至少需要经历6代。”朱丽说。

2016年、2022年,“小薇”迎来两次“高光时刻”——分别搭乘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进入太空,探索太空植物培养的可行性。看着电视荧幕前的“小薇”,课题组老中青三代水稻人心潮澎湃。

目前,“小薇”种质资源已经提供给包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等在内的全国100多家农业科研机构。全国各地的水稻科研工作者,正在合力挖掘它的潜力。

很快,崖州湾的南繁基地就要迎来今年的丰收。但对于水稻科研工作者而言,一年四季都是播种的良机,为了扩充、积累种质资源,他们就像一只只候鸟,除了富阳本地,在黑龙江的佳木斯和宝清、海南的陵水和三亚、重庆、河南……年复一年,他们借助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种植条件优势,加快新品种的选育,追逐着太阳的脚步。

几代人的艰辛,换来的是水稻科研进程的突破。在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5℃、0℃、-5℃三个低温冷库中,保存着8万多份种质资源。它们被装在一个个悉心编号的真空铝袋中,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上万次的“排列组合”。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为全国各地农业科研机构免费提供种质资源,也孕育着更多的想象与可能。

结束采访时,我们偶遇一群行色匆匆的年轻人——他们戴着草帽、提着水桶、穿着沾满泥点的胶靴,衣袖和裤腿高高挽起。这是水稻所最常见的景象,更是水稻事业的希望所在。

短评

一辈子办成一件事

了不起的执着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年轻研发人员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水稻研究关乎老百姓的饭碗,更需执着地跨越一个个寒暑,直至迎来突破的时刻。从水稻人的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叫“一辈子办成一件事”。

这是了不起的科学家精神。多年来,一代代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才有了如今的物阜民安。今天,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各条赛道看似瞬息万变,但“核心”始终不变——科研工作追求的不仅是速度,更是时间的厚度。有这般脚踏实地的定力,方能打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成果。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陈宁 林晓晖  编辑:方熹】
  • 时政
  • 经济
  • 城建
  • 文化
  • 民生
  • 墅评

新闻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杭州网 都市快报在线 浙江在线 上城 下城 西湖 江干 滨江 萧山 余杭 富阳 临安 建德 桐庐 千岛湖

政府门户网: 杭州市政府 上城区 江干区 下城区 西湖区 拱墅区 高新(滨江) 萧山区 余杭区 富阳市 临安市 桐庐 建德市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