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编者按:安吉小鲵、“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东方宝石”朱鹮……这些活跃在浙江山林、河湖间的“小精灵”,曾经是濒临灭绝的珍稀濒危物种,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逐渐在“浙”重生,不仅成为了生态系统的“晴雨表”,更是浙江践行生态文明、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浙江在线发起《“美丽中国从哪里来”——“绿”精灵的山水行》蹲点观察报道,记者跟随护林员、保育员一起走近“小精灵”的居住地,捕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展现浙江“向绿而行”的飞跃发展和喜人变化,共同描绘美丽中国的时代新画卷。
“今天的风小一点,总算能上岛了。”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定海分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张剑站在船头,望着海面翻涌的浪花,眉头终于舒展起来了。在距离舟山本岛7公里的五峙山列岛,栖息着他念念不忘的“宝贝”——被誉为“神话之鸟”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
2008年,舟山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内首次发现4只中华凤头燕鸥成鸟,并成功繁殖2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这也是浙江省内首次。
17载光阴流转,如今保护区内监测到同时在场的最大数量中华凤头燕鸥成鸟66只,并已有23只幼鸟成功繁殖,繁殖成功率高达43%。
在燕鸥翩跹的身影中,绿水青山的底色愈发鲜亮。从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到如今全球种群数量恢复至约200只。这些“头戴黑帽”的精灵奇迹般“重现人间”背后,一群守护者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共同编织起一张保护“神话之鸟”的生态网络。
科学护航:为“挑剔房客”打造理想家园
每年5月至8月的繁殖季,是张剑最为忙碌的时节。从舟山本岛乘船约20分钟即可抵达五峙山列岛,丫鹊山上空鸥群盘旋的景象,他已无比熟悉。“前面的丫鹊山是燕鸥的主要聚集地,受到前段时间天气的影响,我已经半个月没上岛了。”交通不便始终是保护工作的一大挑战,风力一旦超过8级,保护人员便无法乘船登岛。“我通常每周上岛2-3次。无法登岛时,只能通过远程监控观察岛上情况,心里总是惦记着。”
2021年,张剑专职投入中华凤头燕鸥的保护工作,监测燕鸥、制定每年的保护计划、为驻岛监测员协调生活物资运送……张剑的生活与“神话之鸟”紧密相连,大事小事都管,是个名副其实的燕鸥“管家”。五年的“朝夕相处”也让他和团队摸透了这些“挑剔房客”的习性:它们偏爱光秃秃的岩石地,讨厌杂草丛生。
“去年我们就发现,很多蛋在草丛里,我们没有办法观察到具体的孵化情况,但是完全裸露的岩石又会增加鸟蛋滚落的风险。”于是,一场精心的“微装修”开始了,在不破坏小岛原貌的前提下,张剑和团队清除杂草,在繁殖区铺上一层碎石。“就这么简单一铺,今年蛋滚落的情况少多了!”
针对“偷蛋”惯犯——蛇和老鼠,每年繁殖季前,张剑团队都会提前放置蛇笼、监测鼠患,对蛇和老鼠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两年看下来,治理效果还不错。”
“智慧鸟岛”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更为保护工作“插上翅膀”。微电网系统保障了岛上电力,近百个监控摄像头如同“电子哨兵”时刻注视这岛上的情况。“原来我们岛上总共只有三个靠太阳能供电的监控,现在单丫鹊山就部署了三四十个。”“智慧鸟岛”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24小时守鸟护鸟,能够全天候全过程近距离观测中华凤头燕鸥等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环境。
岛与鸟的日常:监测员的坚守与热爱
距丫鹊山约一公里的大五峙岛,是驻岛海鸟监测员的驻地。每年4-6月和6-8月,各有两名监测志愿者驻扎于此,无特殊情况不离岛。
朝阳升起,海鸟监测员王蕊也将开始一天的监测工作。她仔细检查温湿度计,记录气象数据,然后坐在监控屏幕前,搜寻着中华凤头燕鸥的踪迹。“目前,岛上约2000只大凤头燕鸥中混着50只左右的中华凤头燕鸥,每天找中华凤头燕鸥就像找‘隐身目标’。”这位刚毕业的动物学研究生笑着说。
王蕊和同事的日常被切割成无数个“监测片段”,每天三次记录环境因子,实时监控燕鸥的繁殖状态——哪些巢产卵了,哪些幼鸟出壳了,是否有天敌侵扰。今年监测到的53个鸟巢,每一个都被监测员拿着“放大镜”般记录,成鸟什么模样?有什么特征?连刚孵出的小鸟也一一“建档”,工作细得不能再细。
这份在旁人眼中或许枯燥的工作,王蕊却乐在其中。“这里的条件比很多野外工作点好太多了,”王蕊坦言享受这种“与世隔绝”的专注。目前,岛上还能追踪到15巢中华凤头燕鸥幼鸟,这意味着至少有30只成鸟在此繁殖,“每次在监控里找到它们的身影,都会开心很久,感觉所有努力都有了意义。”
同样驻守岛上的海鸟监测员王一安,是位大学刚毕业的观鸟爱好者。“我从高中就开始观鸟了,一直想成为一名鸟类监测志愿者,现在终于圆梦了。”她每天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通过监控追踪鸟巢和幼鸟的生长情况,还要留意有没有死鸟,监测禽流感风险。
“游隼是最大的威胁,”王一安指着一段监控录像告诉记者,中华凤头燕鸥易受天敌影响,如果游隼来袭,燕鸥会成片惊飞,再次回来可能会因为认不出自己的鸟蛋而弃巢,一旦耽误两天,鸟蛋就坏了;如果幼鸟被游隼抓住,更是难逃厄运。
正说着,丫鹊山上的鸥群突然惊飞。“可能有游隼!”王一安立即拿起望远镜冲出监测屋搜寻,“这种时刻最紧张,我们都在心里祈祷燕鸥平安。”
从海岛到展馆:让“神话”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舟山本岛东海云廊旅游线的长岗山段,距离8号入口仅1.5公里处,坐落着海洋鸟类科普展示馆。这座总建筑面积约1237.45平方米的展馆,自2024年8月开馆以来,已吸引超过3万名游客,成为东海云廊旅游线上一处重要的科普与体验节点。
这座馆不仅传播着海洋鸟类保护知识,更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曾经在无人荒岛被默默守护的中华凤头燕鸥,如今正通过这座展馆被更多人知晓,并赋能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展馆以五峙山列岛和中华凤头燕鸥为主题,80%的参观者是舟山本地中小学生。“很多人对‘神话之鸟’的了解停留在名字,我们希望通过展馆让它变得具象。”海洋鸟类科普展示馆馆长高佳明指着VR互动区,孩子们戴着眼镜,正以燕鸥的视角“飞越”五峙山列岛,“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燕鸥的生存环境。”
除了VR互动,展馆还有虚拟绘画和AI合影等特色项目。小朋友可以涂鸦专属的中华凤头燕鸥并投屏“放飞”,还能与虚拟燕鸥“跨时空合影”。“有个孩子给燕鸥的翅膀画上了五颜六色的线条,说要给它‘穿新衣服’,”高佳明笑着说,“这种想象力正是我们想保护的,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更多孩子开始了解、爱上中华凤头燕鸥。”如今,除了专业的讲解员,馆内多了许多小小讲解员的身影。
除了体验展馆内的互动项目,展馆设计的中华凤头燕鸥相关的独家周边文创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抢手货”。“设计这些产品,是想让‘神话之鸟’走进日常生活,”高佳明解释,“它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保护意识伴随孩子们成长。”这正是生态价值成功转化为社会与经济价值的生动体现。
从无人鸟岛的科学保护,到城市展馆的科普传播,这群守护者用不同的方式延续着与中华凤头燕鸥的羁绊。2021-2025年间,保护区累计记录到246只次中华凤头燕鸥成鸟,成功繁殖76只幼鸟,已成为中华凤头燕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
在保护区的蓝图里,绿水青山的故事还在续写。“我们正在探索生态旅游模式,计划在不干扰繁殖的前提下探讨开展绕岛游的可能性,让更多人感受‘神话之鸟’的魅力,让生态保护真正成为驱动地方发展的‘金山银山’。”张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