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零碳”场馆,从细节里抠出来
放眼亚运会场馆,个个都是“大家伙”,无论是建筑、基础设施,无时无刻不在排放着二氧化碳。如何做到“零碳”?“其实就是抠出来的。”陈若鹏说,大部分时候,他就像个管家,哪里的二氧化碳排放超标,他都要第一时间管起来。
不过在抠能耗这件事上,并非一帆风顺。在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银色的半球造型巍然挺立,倪飏日常负责的就是这个场馆。面对这个“庞然大物”,他向记者展示了曾经的设想:如果能在场馆部分屋顶铺上光伏,把传统的能源替换成清洁的电,那么能耗就能从根本上降下来。然而事实是,为了兼顾场馆的造型和美观,项目方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这也让他放弃“大规划”,转而抠细节。
这个特点,跟着倪飏巡馆就能发现。避开人流,不去大场馆,倪飏钻的都是角落:配电间、设备间……“看不见的能耗都在这里。”在一处变压器管理处,倪飏指了指眼前的变压器问,能看得出来吗?现在这些设备的耗电量都降低了一半。
怎么做到的?原来,目前亚运场馆尚未进入使用期,场馆里的变压器负载率普遍较低。秉持着“能省一点是一点”的态度,他建议将双路用电全部切换至同一路,降低变压器损耗。等正式投用后,再切回双路用电,不会对场馆造成影响。
这个听起来似乎无足轻重的举措,却是节能极为关键的一环。“打破思维定势,是这个职业的基本素养。”倪飏说,为了保证重要场馆用电,大家早已习惯了双路供电。但恰恰是这些习惯,造成了能源浪费。作为“零碳”工程师,他必须要跳出工作惯性看问题。
当天下午,走进游泳馆,除了几个维修人员,几乎看不到人,与此同时场馆的灯也只零散地亮了几个。正当记者纳闷是不是灯坏了的时候,倪飏脸上却露出笑容。“这些灯,可花了我不少心思。”他指着头顶大大小小几百盏灯说,如果不加区分,这些灯同时开和关,无疑是能源浪费。所以他给出了分区亮灯的建议,把比赛区、观众区、进场区的灯划分开来。这样即便有许多灯,也都只会在关键时刻发力。
类似的智慧也体现在黄龙青少年儿童馆(气膜馆)。“你看,预约成功了灯才亮!”只见场地成功解锁后,对应场地上方的灯才亮起。这个智慧照明方案,就是陈若鹏提出来的。
有一次,他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可以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自动识别场馆内有无人员,如果场馆内没有人,它就会自动关停相应的照明设施。在和同事们“头脑风暴”后,这个智慧照明系统被提出并应用落地。从此,什么时候开灯,不需要管理员专门值守,场馆自己就能“做决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零碳”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陈若鹏说,“零碳”工程师要能在细节里抠出能耗。比如最近他在思考的就是随着天气变凉,夏季高负荷下的用电量怎么在冬季高效利用起来。
“这些‘零碳’工程师团队不仅是亚运史上的首支,也是国际大型赛事中的第一支。”朱军表示,在“3060”目标下,亚运场馆就是一个较好的节能降碳载体。“零碳”工程师的意义,就在于守住了绿色亚运场馆的大门。截至目前,这些“零碳”工程师已经完成亚运12个特级、一级场馆用能形势估计,并针对加快亚运交通零碳化配套建设、打造零碳智慧能源场馆以及开展亚运赛事场馆绿电交易开具减碳建议120余条,诊断书6封,全方位助力“零碳”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