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古法新生 一卷素纸护根脉 ——富阳千年造纸技艺的传承密码
2025-07-21 12:54:40 来源:杭州日报
分享到:

水送山迎,一川如画。连绵起伏的山丘之间,壶源溪、大源溪、剡溪等九条溪流冲折九转,汇入风烟俱静的富春江,尔后迤逦向东,流淌出一幅富春山居图。

这样的山水之间,曾经镶嵌着数之不尽的造纸作坊,也积聚了文化的创造力。北宋真宗年间,富阳竹纸被选为御用文书纸,故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之美誉。民国《浙江之纸业》记载:“论纸,必论富阳纸。”彼时,富阳纸业进入鼎盛时期,产量占全国土纸总产量四分之一,有“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之说。“造纸之乡”四字伴随富阳蹚过了漫漫历史长河。

物质有形,精神不朽。今天,富春江水依旧清澈,富阳茂竹依旧青翠,一卷素纸,留得住文化根脉,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汇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万古江河。

远眺富春江。

保护:薪火相传 文化新标

2008年,320国道受降至场口段改建(环线外移)工程开工。不久,施工人员在距离地面半米左右的土层中挖出了不少碎瓷片。时任该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的何富军,得知消息立即赶往施工现场。

除了瓷片,现场还挖掘出一条条排水沟、一个个水池和半截埋在土中的陶缸,让所有人感到疑惑,它们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一位村民在现场自言自语了一句:“这很像造纸工坊哎。”当时何富军心里有一种预感:会不会是什么古代遗址?拿捏不准的他,立即与当时的富阳市文物馆联系。

文化遗产,保护为要。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与当时的富阳市文物馆组成联合考古工作队,进行抢救性发掘。沉睡千年的泗洲宋代造纸作坊遗址,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个难题,也摆在了现实面前:要保护遗址,必须让国道改线。“当时的富阳市委、市政府在书记办公会议上作出决定,320国道往西移位,主动让道保护遗址。这一来一去,必须改线4650米,造价增加3210万元。”泗洲造纸遗址博物馆项目专班成员楼高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事后看,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泗洲宋代造纸作坊遗址,总分布面积约1.6万平方米,可以用五个“最”来概括: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年代最早、工艺流程最完整、规制等级最高、活态传承最悠久的造纸遗址。“泗洲遗址,直接把我国有据可查的造纸作坊的历史往前推进了300多年。以这条水渠为中心,水渠两侧分布着浸泡原料的沤料池、蒸煮原料的皮镬、浆灰水的灰浆池、抄纸房、焙纸房等。”在楼高峰的讲解中,一座热气蒸腾、人声鼎沸的造纸工坊渐渐有了轮廓。

再看一张时间表——2009年泗洲遗址首期考古结束后,被当时的富阳市列为县(市)区级文保单位;2011年列为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2013年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保单位。这也是富阳迄今为止唯一一家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样的速度,在楼高峰看来,足以证明泗洲遗址的价值。

泗洲造纸作坊考古遗址内部。

2022年富阳正式启动泗洲综保复兴项目,开展了遗址周边66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新发现约4万平方米的类似文化层,启动泗洲造纸遗址博物馆和泗洲造纸作坊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博物馆用地面积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包含遗址文化和纸文化展陈、竹纸制作研学体验中心、古籍修复中心等多种功能区块,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纸文化展示和产业发展的一大中心。

而泗洲造纸作坊考古遗址公园,继2024年入选省级文化基因激活标志性项目培育名单、今年5月省政府批复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泗洲造纸作坊遗址保护规划(2022-2035)后,6月11日又被认定为第四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未来,占地560亩的遗址公园在做好遗址保护展示和持续考古研究的同时,将和阳陂湖湿地和凤凰山板块文旅融合发展,开发非遗+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等多业态融合的乡村旅游产品,打造泗洲·纸飞宋韵文化旅游区。”楼高峰说,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泗洲遗址值得期待。

建设中的泗洲造纸遗址博物馆和泗洲造纸作坊考古遗址公园。

泗洲造纸遗址博物馆和泗洲造纸作坊考古遗址公园效果图。

传承:千年宋纸 不“纸”于此

“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从一根竹到一张纸,需经削青、拷白、断料等72道工序,历时300多天,好似十月怀胎。从小满进山斫竹算起,每一道工序,皆遵循时令、顺应自然,个中门道全凭口传心授,其中“人尿发酵法”“荡帘打浪法”,皆是富阳竹纸制作的绝艺。

手工造纸式微的今日,富阳仍有12家手工造纸作坊坚守传统,浙江工匠、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中华创办的“逸古斋”便是其中之一。

朱家造纸技艺最早可溯至明万历年间。作为第十三代传人的朱中华,15岁起随二伯入厂学艺,19岁才造出人生第一张纸。圆润的国字脸、微凸的小肚子,只一双手棱角分明、指缝沾满墨渍。纸槽边一站四十余年,柔弱坚韧的竹纸,也塑造了他的模样:一副老农装扮,张嘴却都是文化。

历史上,富阳纸名品迭出,亦有不少散佚于岁月。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作为制作金箔时铺垫的工具,乌金纸要能经受上万次捶打而不破,可见其韧性出类拔萃。1929年的首届西湖博览会上,富阳乌金纸曾荣获特等奖,但其制作技艺却失传已久。留存于典籍中的只言片语,不断勾起这位“纸痴”的兴趣。

2016年11月,朱中华的逸古斋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共建富阳历史名纸复原研究中心。经过多年反复实践探索,朱中华成功恢复了乌金纸制作工艺——仅仅为了让原纸达到“透如凝脂、薄如蝉翼”的质地,就需要用铁锤手工锻打上万次。

在逸古斋,陈列着一套线装本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节目单,这款充满杭州元素的节目单,曾被放置于来自亚洲各地的领导人和贵宾面前。节目单内页用纸,就选用朱中华研制的一级元书纸。除了介绍开幕式节目内容外,还单开一页,用中英双语介绍所用纸张——“富阳竹纸制作始于唐,兴于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现做是肯定做不出来的。”朱中华说,这款一级元书纸,本是为复制故宫清代万字地缠枝西番莲银印花纸研制的原纸,曾参与科技部“十三五”课题项目,被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专家鉴定为“目前国内仿制的最接近原迹的宫廷银印花纸”。亚组委遴选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节目单用纸时,作坊恰好还有1000余张故宫“养心殿”墙壁装饰纸的原纸存货。

朱中华在“抄纸”。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节目单。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迄今已存放了600多年。人们关注纸上的字与画,却几乎不关心一张纸本身,但假如没有稳定的纸张作为载体,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朱中华相信,每一张纸都是会呼吸、有生命甚至有灵魂的。“我希望能够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纸,让富阳竹纸上所承载的文化,留存一千年,乃至更长……”他最大的愿望是,以匠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敬畏,精心守护,把历史文化遗产完整“交”给后人。

利用:传承发展 古韵新章

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是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直面的问题。

与醉心研究的朱中华不同,在湖源乡新二村,杭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文德,却在匠人身份之外,探索出了一种崭新打法。李文德从业三十八载,祖祖辈辈都以造纸为业,传至他已是第九代。但真正使他从同侪中脱颖而出的,还是敢闯敢拼、不断尝试“新打法”的创业精神。

2007年手工纸市场萎缩,经销商层层压价,每件纸出厂价从280元一路跌到了120元。纸农几乎无利可图。迫不得已,李文德只好闯入上海寻找销路。天无绝人之路,他在上海福州路的文化用品一条街找到商机,回到家乡组织货源供给上海,带领纸农们走出了困境。

闯出新天地的李文德,意识到一张薄纸所承载的文化力量。生产了几十年的纸,他深知手工造纸的艰辛,看着许多同行渐行渐远,也意识到,若不设法让“纸”的故事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固守着几百年的传统,也断不能走出一条生路。

2021年,众人奔走期盼下,富阳元书纸文化展示馆在新二村开馆。开馆日,李文德率纸农登场,恭听《祭蔡伦文》,呈上祭品,行九叩之礼。展示馆集文化展陈、雅集体验、研学科普等功能于一体,完整地保存着手工元书纸制作的主要工艺及全套工具,以沉浸式体验展示传统工艺,不少老物件,都是李文德四处奔走收集来的。

“沉浸感”“产业链”“附加值”,头脑活络的李文德,这些年搞起了电商直播、非遗研学,跟各路人马打交道,嘴里多了不少新词。“只有我一个人赚到钱不行,要带动全村共富。”

省级非遗工坊、省级乡村博物馆……在李文德张罗下,每逢假日,展示馆门前就排满了络绎不绝的研学者:垂髫稚子、书画名家、网络达人,甚至有不少洋面孔。在这里,他们既能看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又可亲手体验“一株竹到一张纸”的全过程。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村民们诧异的表情中难掩喜悦:寂寞纸坊,又恢复了往日喧闹。村里的农家乐和民宿也顺势开张了。

孩子们在湖源乡进行“元书纸研学游”。

把握机遇,李文德仍在想方设法,不断拉长非遗研学的体验链、富阳竹纸的产业链。“这是文化也是产业,能为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这种在继承中求变,在创新中传承的精神,正是富阳纸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胡明毫 郑莉娜 陈凌 骆炳浩  编辑:高婷婷】
  • 时政
  • 经济
  • 城建
  • 文化
  • 民生
  • 墅评

新闻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杭州网 都市快报在线 浙江在线 上城 下城 西湖 江干 滨江 萧山 余杭 富阳 临安 建德 桐庐 千岛湖

政府门户网: 杭州市政府 上城区 江干区 下城区 西湖区 拱墅区 高新(滨江) 萧山区 余杭区 富阳市 临安市 桐庐 建德市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