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越来越多的候鸟变“留鸟”,留在杭州
英公水库湿地的鸳鸯 英公水库管理所供图
鸟界启动“大换岗”。
每年9月到10月,杭州的各大湿地都会上演冬夏候鸟“换岗”的热闹场面。作为浙江省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杭州湿地资源丰富,坐拥13.43万公顷湿地,每一处都是候鸟们“安家”的好地方。
“预计到11月,鸳鸯们就要来了。”临安区水利水电局英公水库管理所主任许翔说。
英公水库位于临安区北於潜镇英公村,不仅肩负防洪、灌溉、供水的“硬核任务”,还是临安区的“两大湿地”之一(另一个为青山湖),是野生动物迁徙的“黄金驿站”。
为什么每年能吸引数百只鸳鸯安家?
“英公水库始建于1976年,1981年完工,是一个集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库。”许翔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库的另一重身份——‘湿地生态价值’逐渐被人知晓。”
随着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提升,英公水库湿地吸引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驻足”,种群数量和种类逐年攀升,成为湿地保护成效最鲜活的“成绩单”。
“今年估计会有500多只鸳鸯光顾湿地。”许翔说。
鸳鸯偏爱选择环境幽静、水质清澈、植被丰富、食物来源稳定且人为干扰小的水域作为栖息地和越冬地,既需要安全的隐蔽处休息和繁殖,也需要开阔的水域觅食和活动。
英公水库湿地为什么每年能吸引数百只鸳鸯安家?
英公水库湿地 英公水库管理所供图
1.水质好
珍稀鸟类对水质的要求很高,作为临安主城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地,英公水库湿地
水体净化能力很强,周边流域的水质都很不错。2025年第一季度,临安区共监测8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英公水库位列其中,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2.吃的多
英公水库湿地除了能净化水质,还能形成“小气候”,改善整体环境,为水生生物和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湿地生态系统为鸳鸯提供了丰富的水生植物、草籽、昆虫、小鱼虾等多种食物。
3.住得好
英公水库湿地植被繁茂多样,为鸳鸯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隐蔽场所。
“水库周围有一片山林,生态环境很好,人为干扰小。湿地像一只手掌,除了中间的主要水域,还有好多个分散的水塘,边上是开阔的水域,非常适合鸳鸯安家和活动。”许翔说。
4.保护得好
英公水库丰水期水位较高,如果连续数月无雨,部分湿地就会面临干涸的风险。对此,临安区相关部门正研究谋划枯水期涵养方案,通过科学补水避免湿地完全干涸。日常建设中,临安区尽量保持湿地原貌,明确岸线后,逐年按修复方案开展保护。
每年吸引数百只鸳鸯安家,是英公水库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重要标志。今年,临安区还将启动水库水生生物和动物多样性调查,为精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越来越多的候鸟“赖”在杭州不走了
除了临安区英公水库湿地,西湖也很受鸳鸯欢迎。
每年3月初,鸳鸯进入繁殖季后,就要找巢准备生宝宝了。鸳鸯不会筑巢,常常选择在树洞里安家,西湖边的法国梧桐、柳树是它们的首选。
这几年,在西湖越冬的鸳鸯,数量稳定在300只以上,主要分布在北里湖、湖滨、柳浪闻莺等水域。
鸳鸯是候鸟,以前都是短暂在杭州停留。如今,鸳鸯已经变成了“留鸟”,在西湖配对繁衍,留下来了。
除了鸳鸯,西湖还有许多候鸟,也在杭州变成了“留鸟”,比如斑嘴鸭、黑水鸡、白鹭、夜鹭、小䴙䴘等。
“安全隐蔽的环境、人为干扰小的生态、丰富的食物以及良好的水质,都是候鸟选择留在西湖的原因。”鸟类专家说。
近年来,杭州通过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栖息地改良、就地迁地保护等举措推进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完成了银缕梅原生地回归、浙江安息香种群恢复、华南梅花鹿扩群、阳彩臂金龟野外放归等一批抢救保护成功案例,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2024年7月,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以扩区的方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在杭州举行,这些“赖”在杭州不走的候鸟,将向世界展现中国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