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潮新闻 全国开启“两会时间”。最近,潮新闻记者走访了部分京津冀浙商。与他们攀谈,记者发现从草根经济发展而来的浙商正以蓬勃的朝气活跃在京津冀大地。
面对未来,他们信心十足。“疫情三年,我们都挺过来了!”他们说,“现在我们闻到了春天的气息,更得抓住机遇。”
从中,我们挑选了三位京津冀浙商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也许是京津冀浙商突围记;也许,更多凸显了浙商做生意的精辟眼光与独到门道。
风险意识高,“谋篇布局”时时用得上
远在河北石家庄的温州人赵典柳比较幸运。
赵典柳和五个合伙人一起在石家庄经营金指数国际商务广场,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包括1个服装市场和2幢办公楼。自2010年从筹备买地开始一步步建起这个市场以来,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市场规模和经营已在华北地区名列前茅。
“相比那些在顺境时步子迈得过快或者乱投乱用的企业,疫情三年我们有惊无险、平稳度过了。”赵典柳告诉潮新闻记者。
(河北石家庄金指数国际商务广场外景)
金指数广场位于石家庄人流量巨大的商业核心区域,共有1000多家商户入驻。“疫情期间,市场开业率最低保持在90%以上!”赵典柳说,“目前开业率达95%以上。”
数据背后,是赵典柳等人熟谙的精控成本管理理念,以及强烈的风险意识。他曾对下面的员工说过这样的话:“你们懂的是局部,我懂的是布局。”
首先是减租,就是给广大经营商户减免租金、物业费等。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每年每户减免2万元起算,疫情三年光减租一项就是7000多万元。“表面上看,我们几个合伙人三年少赚了7000多万,但商户和客户没有流失,我们和他们之间的‘鱼水之情’依然融洽。生意,随时可以回归正轨。”赵典柳扳着手指说,“这远非市场关门、商户流失可以比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最关键的是,走南闯北40多年,做过海鲜、食盐、家具、服装面料、纺织印染等行业的赵典柳,早已养成了稳中求进的经营与投资理念。“有机会就投,没机会就守。这是我们几个合伙人一致的想法,大家都比较低调,不想张扬。”赵典柳表示。
千帆过尽,初见曙光。赵典柳说感到最庆幸的是,市场运营都是自有资金。“我们零贷款,没有任何成本压力。”他说,“这一点,也是我们能够坚守过来的底气和信心。”
“还有5%左右的商铺空着,这几天我们正忙着招商。”赵典柳说,“市场管理就是这样,得精打细算着来。”
眼光独到,档案管理领域接住一片“蓝海”
潮新闻记者 “逮”住宁波人龚良德时,他正在香港出差。听着从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我们能够感觉得到他的忙碌与愉悦。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里,我们得把过去筹划的很多想法一一付诸实施。”他告诉潮新闻记者。
龚良德从事的行业与档案相关。目前,他是天津两家公司的董事长,一家为“天津万茂图书档案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另一家是“天津万盛档案管理服务外包有限公司”。
2006年9月,天津万茂成立。经过16年多的发展,现已成长为一家集开发、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以智能密集型、RFID密集架、档案图书装具、物流仓储设备为主导产品的科技型现代企业。
(万盛档案密集架)
就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龚良德逐渐有了从档案设备生产到存储管理档案的念头。因为他发现,一方面,部分单位并不具备档案存储条件;另一方面,部分单位则对档案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耕档案设备行业,除了能给客户提供高品质档案密集架等设备之外,如果我们还能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档案存储服务,使客户有多重选择。”龚良德说,“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开拓了新的业务。”
2015年,龚良德投资1亿元创立了天津万盛公司,开始给客户提供档案存储服务。
转机出现在2020年。“疫情三年,我们同样经历了复工难、现场安装难、资金周转难等重重困难。但是,2020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修订,我们接住了一片‘蓝海’。”龚良德告诉潮新闻记者。
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鼓励和支持档案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等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档案科技进步”等表述,让龚良德下定决心进军“智慧档案”,实现档案设备智能化、档案服务智慧化,完成“守护千年记忆,传承历史瑰宝”的使命。
渐渐地,由天津万盛作为智慧档案运营商提供的解决方案,得到了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建筑、中国航天及国有五大银行的青睐。目前,天津万盛的业务已成功拓展至北京、上海。
对此,龚良德自我总结是“深耕行业,勇于创新。当机遇降临时,就当飞快地出手抓住”。
“去年,我们还在北京开拓了中国石化、国家电网等单位的业务。”他说,“同样是去年,我们在上海投资建设了一个项目,准备承接在沪各大医院、人力资源方面以及法院系统的业务。这个项目,目前已经对外营业了。”
“同时我们已经与清华大学开展全方面合作。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想为更多在京高等院校服务。”龚良德补充说。
代有新人出,“茶二代”接力推陈出新
立春以来,来自金华婺城的茶商项建春的行程表是以天为单位划分的。
身为浙江茶叶产业协会驻京分会会长,项建春觉得自己有责任第一个吹“集结号”。每年春茶季,他都要带着北京马连道市场几十位浙江茶商,早早奔赴春茶第一线,今年也不例外。
“这次先去探探杭州西湖龙井,再去安吉白茶、最后到松阳浙南茶叶市场转转。” 项建春告诉潮新闻记者,北京人爱喝茶,“嘴也很刁很讲究”,所以闻香、看形、选茶、议价,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毕竟是老家的绿茶,我们浙商更是要抢在其他茶商之前抢购最优质的那批,不能砸了北京浙江茶商的招牌。” 项建春说。
老板们都亲临一线了,市场门店谁当家?项建春自豪地把大儿子项天宇拉到记者面前,这些从小在茶叶市场里长大的“茶二代”甚至“茶三代”,已经到了独当一面的年纪。
(“茶二代”项天宇和伙伴讨论直播带货)
和父亲的经营理念不同,留学归来的项天宇将重心放在电商平台,以及新生的营销模式上,帮忙看家的这段时间,他计划着在这个忙碌的春茶季正式开启直播带货。
“我们稳扎稳打,他们推陈出新,我很理解,也很支持。” 项建春说,不论经营模式如何变化,将茶叶品牌化、品质化是两代人坚守的初心。
伴随着浙江茶商的采购足迹,浙茶正源源不断地从马连道这个“中国茶叶第一街”香飘四海。
目前在马连道茶叶市场,有110余家浙江人开的茶企,占了整个市场三分之一的江山。这里的大部分浙商和项建春一样,都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扎根首都。
项建春坦言,受到三年疫情的影响,北京茶市的经济也不容乐观,“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马连道的浙江茶商,没有一个因为疫情关门停业离开北京。”
当然,这几年茶叶库存积压,销售受影响是肯定的,支撑着马连道浙江茶商走出艰难时刻的,还是深耕多年累积的品牌和口碑。
“尽管疫情影响了大家的生活节奏,但消费者购茶需求是一直存在的。靠着过去积累的批发商以及固定客户,加上多年攒下的家底,我们都撑过来了。” 项建春说。
春风送暖, 项建春相信用不了多少时间,寒冬后的茶业马上就会“醒”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期盼扶持政策再多些
浙商在商业嗅觉上永远是敏锐的,京津冀浙商亦如此。
潮新闻记者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浙江企业商会调研时,发现三地浙商的眼光也是惊人地一致。
擦亮“浙商”这张金名片,助力京津冀三地高质量发展,是他们的郑重承诺。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他们谋划着三地浙江企业经商领域的互联互通。北京浙江企业商会正在策划“全球浙商”北京论坛;天津市浙江商会说要举办京津冀“世界浙商”高峰论坛,同时在天津启动“浙商博物馆”的建设。“只有把京津冀三地资源全面打通,浙商对京津冀大地的贡献才会越来越多,也会有更多力量助推家乡浙江‘两个先行’。”
好消息是,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去年浙江赋予省人民政府驻京办一个全新的职能定位,成立合作促进处,主要承担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联络服务工作,服务浙江企业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及在京津冀地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联络工作。
全国两会的召开,让京津冀浙商满是期待。他们说,新的一年,我们都在积极地进行产品与服务的优化和创新,如果政府能在金融、服务等一揽子帮扶政策上逐步向生产、管理等环节倾斜并推进,将更有利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号角已吹响,春风正徐来。京津冀浙商已撸起袖子,投身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