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潮声丨总书记回信的“关键小事” 浙江做得怎么样?
2023-05-24 15:21:00 来源:潮新闻
分享到:

潮新闻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垃圾分类不是新事,更不是小事,它与群众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也考验着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2018年11月6日上午,总书记曾在上海与这次回信的志愿者们深入交流,“做好分类工作,让垃圾变废为宝。”总书记说,“我关注着这件事。”

在那次交流中,总书记提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这句话很快飘遍了全国大街小巷。而这次回信里,总书记说,“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这件事,总书记“念念不忘”

垃圾分类,总书记 “牵肠挂肚”已久。

2016年12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重点围绕百姓关切的6件民生大事进行具体部署,其中一件,正是垃圾分类。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要求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现场,在听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赤峰市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介绍乡村发展变化时,总书记关心地问:“你们的垃圾都运到哪里去?”得知有固定掩埋点后,他又追问掩埋点是否在当地、是不是就地掩埋。

为何会有追问,故事要从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说起。上世纪90年代,福州垃圾场建在闽江边,污水直接排入河里,不光影响环境,周边市民的生活也不堪其扰。为解决这一难题,习近平同志详细调研、亲自选址,建设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

2019年6月,习近平同志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自此,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念念不忘”,已有回响——

2019年7月,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赤峰市,座谈会上,赵会杰展示了一组呈现村容村貌变化的照片。总书记又接过话茬说,“你们现在也有垃圾分类箱了”“那你们的垃圾分类完了都运到哪里”,而接下来的几张照片,展示的正是村里的垃圾处理设备、室内冲水马桶。

在这次给上海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回信中,总书记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推动全国垃圾分类,浙江“戏份”不少

总书记关心的这件事,浙江做得如何?

202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目前,浙江城乡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60%,今年还要建成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000个。

截至去年底,浙江已基本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今年开启新一轮“垃圾革命”提升行动,重点就是要在垃圾分类的质量上下功夫。

比如,2013年启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宁波,已完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链条体系建设和数字化改革。

去年,一项有关厨余垃圾处理的创新技术以技改项目方式在慈溪试运行,厨余垃圾固渣减量率超85%,这也让它通过住建部技术评审、成为2022年全国厨余垃圾处理新技术的典型推广方案之一。

说到垃圾分类,浙江最大的亮点还是在农村。2019年,《浙江日报》曾推出《垃圾分类:城市学上海,农村看浙江》报道专栏,关注垃圾分类这一城乡治理面临的共同命题。

浙江是全国最早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的省份。2003年起,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垃圾、污水、厕所三件“关键小事”为切口,推动村庄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2014年,浙江确定了46个村为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村,到2018年,全省已有1万多个建制村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在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浙江最大的特色就是尊重村民的习惯。比如,金华金东区的“二次四分法”,农户在家按“会烂”“不会烂”对垃圾初次分类,再由村里聘请的保洁员上门收集,会烂的就地堆肥,不会烂的再按可卖和不可卖分类。这一首创,不光走红全国,还让金东区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全覆盖的县(市、区)。

到目前为止,浙江的农村生活垃圾已基本实现“零增长”和“零填埋”,进入规范化分类处理的新阶段。

今年初,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等6部门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体系综合提升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体系进行综合提升,明确了今后三年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体系建设进度表。

“千万工程”家喻户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前面提过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也有浙江的“戏份”:这次2016年的会上专题听取了浙江省委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工作汇报。在全国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跟“浙江经验”关系不小。

城乡“两件事”,内在统一

除了给上海志愿者们回信,关心城市垃圾分类问题,近期,总书记也关心了一件“村头事”——日前,他就“千万工程”作出重要批示。

这两件事分别针对城乡,但内在统一:紧扣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获得感,都是关系社会文明水平、影响中国绿色发展转型的大事。

在全力拼经济的2023年,重新体会这饱含温度的回信、批示蕴藏的新发展理念,意义深远。对浙江,这些启示的分量尤其重。

2021年,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千头万绪,偌大的城市、加速融合的乡村,发展这个宏大的命题需要被拆解成一个个子课题,以老百姓的切身体会为出发点,靠一件件“关键小事”牵引,步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

城市建设“未来社区”,农村打造“未来乡村”,浙江正着力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基本单元。聚焦城乡融合,今年,浙江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打破既有发展框架。

“千万工程”的使命,已从最初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拓展到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治理等诸多领域,向推进未来乡村、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实现乡村现代化进阶。

还是拿垃圾这件“小事”来说。从“一个筐”到“四个桶”,从“减量”到“再利用”,围绕垃圾治理的生态循环机制正不断建立完善。

比如,在根据农村实际建立农户“愿分、会分、准确分”的有效分类机制的基础上,浙江也关注到乡村发展进程中的新情况,提出要对农村学校、农村超市、农贸市场、农家乐(民宿)、快餐小吃店等农村公共区域和服务场所的分类工作进行规范。

街头商场、手机APP里,也出现了不少从事资源回收的企业与平台,用完的化妆品瓶子、不穿的旧衣服不再一扔了之,大家的资源保护、资源回收意识不断增强。

凡此种种,都是实现更绿色低碳的生活,建设美丽浙江、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组成。

【来源:潮新闻  作者:  编辑:管鹏伟】
  • 时政
  • 经济
  • 城建
  • 文化
  • 民生
  • 墅评

新闻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杭州网 都市快报在线 浙江在线 上城 下城 西湖 江干 滨江 萧山 余杭 富阳 临安 建德 桐庐 千岛湖

政府门户网: 杭州市政府 上城区 江干区 下城区 西湖区 拱墅区 高新(滨江) 萧山区 余杭区 富阳市 临安市 桐庐 建德市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