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神州答卷丨绘就美丽中国“之江画卷”——在村里读懂“千万工程”
2023-06-30 22:20:06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网杭州6月29日电 夏日江南,绿意盎然。美丽中国版图上,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之江画卷”徐徐铺展。

2003年6月,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二十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浙江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加速迈向振兴。

“富春山居”工笔画

端午夏至,富春江畔的杭州市桐庐县桐君街道梅蓉村山里杨梅飘香,田间稻穗葱葱,岸边野花锦簇,构成一幅“富春山居”工笔画。

这个村因梅花洲闻名,20年前就是个“示范村”,但慕名而来的游客有点失望:只有梅花开时“美”,其它日子和大多数乡村没什么两样。

如何让“美”绵延四季?借助“千万工程”东风,一场由表及里、不断迭代的农村环境建设行动开启了。

“先从庄稼地开始!”梅蓉村党委书记吴方云说,以前村里撂荒的耕地很难看,后来建成1200多亩“田成方、路成网、渠成系、土肥沃”的高标准农田,不仅美观了,经济效益也跟着涨。

继续做好“美”文章,以稻田为“纸”,水稻为“墨”,种下景随季移的七彩稻。

越剧演员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桐君街道梅蓉村油菜花田里的舞台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过去农民自家种粮食、卖粮食,现在既种了粮食,又种了风景,还得了‘钱景’。”村民柯琴娟笑着说。

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村民信心更足了。2021年,梅蓉村提出以水墨写意、精细工笔的手法,打造富春江“黄金左岸”。

美丽升级的小村庄,步入因美而兴的良性循环。一些艺术家以村里山水田园为舞台,创作20处雕塑作品,点缀在稻田边、老屋里、竹林中,与美丽乡村融为一体。

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特色精品村2170个,省域“美丽大花园”映入眼帘。

“转变观念天地宽”

为了泛舟马金溪、听夏日蝉鸣,赶到衢州市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的游客络绎不绝。

如今有着“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的下淤村,20年前还是环境脏乱差、生态严重破坏的小山村:河里采砂泛滥,河道一片狼藉,河滩成了垃圾填埋场。因为有钱赚,不少村民不愿意撒手!

以环境为代价,这条路走不长!——随着污染后果显现,加之周边不少村因绿而兴,村民渐渐转变了观念,形成了共识。2014年,村里下决心全力整治非法采砂,竖起河长牌,建起责任制,订起村规民约,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生猪移栏出村。

“转变观念天地宽。”下淤村党支部书记叶志廷说,村里河水清澈了,河滩整洁了,发展就有条件了。仅河滩地的使用权对外招标,村集体经济就增收49万元。村民们决定,这笔钱全部投入“治水护景”。

修建游步道、种下新草坪、营造小景观,根据河滩地势划分水上游乐区、河滩烧烤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区……村民齐心一盘棋,共建共享发展。

水清岸绿的马金溪,被评为浙江十大“最美家乡河”。下淤村昔日的“垃圾场”变成“聚宝盆”,“生态饭”越吃越香。2022年,这里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8万元。

下淤村绿色蝶变的故事在浙江俯拾皆是。走过20年的非凡实践,“千万工程”给农民带来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生态文明理念也在六千多万浙江人的切身感受中日益深入人心。

“土特产”闯进“大市场”

洗、榨、淀、蒸、刨、晒……整套流程下来,番薯变成了细腻爽滑的番薯粉丝,再精致包装、品牌赋能,通过“农合联”村级服务社对接市场,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宁波余姚市鹿亭乡中村村的番薯粉丝一直小有名气,城里人吃了都说好,但早些年就是卖不上价。

伴随“千万工程”深化推进,浙江乡村全面提升市场化水平,让生态禀赋兑现附加值,“土特产”文章越做越大。

中村村这些年聚力发展“粉丝经济”,设立“农合联”村级服务社,构建集农产品展销、电商物流、金融保险、农旅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平台。

“土特产”闯进了“大市场”。中村村党总支书记蔡旭辉说,规模化接入城市消费市场后,番薯粉丝价格从每公斤40元提高到80元,原先每公斤1.6元的鲜笋烘制成笋干后,价格卖到每公斤80元以上。

2022年,中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9万元。仅番薯粉丝一项,就帮助村民人均增收1400元以上。

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衡量乡村市场化程度。目前,浙江省正在大力实施“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加快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

截至2022年底,浙江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60亿元,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总收入2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85%以上。

留住乡村“根”与“魂”

丽水市松阳县樟溪乡兴村村的一片茶树、甘蔗林中间,有一座Dn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红糖工坊”:玻璃幕墙围拢的开阔空间,是集合古法红糖加工、技艺体验、艺术展览等功能的现代建筑,也是村民劳作之余的休憩场所、农闲时老少一堂的传统木偶剧场。

距离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古民居不远处,一座石头垒砌成墙的现代建筑——石仓契约博物馆依山坐落,与周边山野自然地融为一体。当地村民说,这座博物馆像是全村的会客厅,家里来了客人,都会带到这里转一转。

2018年以来,以红糖工坊、石门圩廊桥、木香草堂等呈现中国古村新貌的“乡村变迁:松阳故事”建筑文化展,先后在德国柏林、意大利威尼斯、奥地利维也纳展出。

现代建筑扎堆的松阳县,实际上以古而名:这里建县已经1800多年,有中国传统村落78个,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最多、风格最丰富的县域之一,被称作“最后的江南秘境”。

传统村落与当代艺术、旧与新的反差与融合,在松阳随处可见。这源自2016年当地开启的“拯救老屋行动”:以老屋修缮为抓手,系统推进乡村的生态修复、经济修复、文化修复和人心修复,复兴传统村落的“根”与“魂”。

随着“千万工程”深化实施,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从填补现代生活设施短板,到发扬乡村独特人文优势,浙江多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由表及里,不断激活乡村生命力。

“农创客”下乡记

中国科学院博士、复旦大学兼职教授、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际电工委员会最高荣誉“IEC 1906”奖获得者……2016年,36岁的沈杰选择回乡创业,运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渔业。

沈杰的家乡在浙江湖州南浔区菱湖镇,是国内四大淡水鱼养殖基地之一。在他看来,养鱼辛苦但利润不高,消费者想吃好鱼却又吃不到,湖州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养殖都面临转型升级。

用物联网消除行业“痛点”,沈杰搭建起汇集养殖户、饲料厂商、销售档口、金融机构等相关方的物联网平台,从养殖、销售、融资等环节重构渔业生态。

水下探头、传感器、手机APP……几样寻常设备,就颠覆了传统养殖户积累数十年的“养鱼经”。他们用手机监控鱼塘含氧量数据,遥控开启增氧设备,再也不用住在鱼塘边彻夜“巡塘”了。

为传统农业注入现代科技,沈杰成为浙江农创客的典型代表、浙江省乡村振兴金牛奖获得者。

一子落,满盘活。“千万工程”从人居环境建设入手,不断迭代升级,持续提升乡村软硬件条件,让年轻人在美丽乡村干事创业、成就事业。他们作为纽带,进一步加速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在浙江,像沈杰这样有大学以上学历、选择到农村创业创新的农创客已经超过4.7万名。当地“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正在扎实推进,着力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不断壮大的农创客队伍,也折射出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浙”里看见“未来乡村”

台州玉环市干江镇垟坑村卫生室里,有一台平板电脑大小的移动数字心电图机。它在紧急时刻能“救人”,也是村民日常健康管理的“守护者”。

梅雨季空气潮湿、气压偏低,村民王大爷感到心慌胸闷,便到村卫生室诊疗。医生了解他的既往病史后,立即为他做心电图检查,随后通过“心电一张网”传到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区域心电中心。

不到5分钟,心电中心传回分析报告,显示患者窦性心律,建议立即上转进一步检查。紧接着,村卫生室医生拨打120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到上级医院胸痛中心诊治。

“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作为牵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民心工程,新时代“千万工程”的建设内容不断丰富拓展。

乡村数字化改革是浙江深化实施“千万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带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公共服务加速布局乡村,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截至目前,玉环在所有具备临床诊疗活动的村级医疗机构配备了260台移动数字心电图机,已为超10万名就诊患者在家门口提供服务。

《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数字乡村“新基建”,扩大数字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抢占数字乡村制高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红利。

【来源:新华社  作者:  编辑:管鹏伟】
  • 时政
  • 经济
  • 城建
  • 文化
  • 民生
  • 墅评

新闻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杭州网 都市快报在线 浙江在线 上城 下城 西湖 江干 滨江 萧山 余杭 富阳 临安 建德 桐庐 千岛湖

政府门户网: 杭州市政府 上城区 江干区 下城区 西湖区 拱墅区 高新(滨江) 萧山区 余杭区 富阳市 临安市 桐庐 建德市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