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潮新闻讯 人工智能训练师、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软件测试员……当前,一大批充满前景的新职业正在成为年轻人就业的新选择。
9月16日至19日,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作为我国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全国技能大赛可以说是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质量发展中形成的新职业、带来的新机遇。
与首届大赛相比,本届大赛围绕新职业新技能,设置了20个新赛项。这些和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贴合的项目,展现出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
一
根据人社部的数据,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活跃在生产一线和创新前沿的各类技能人才,正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在其中,新职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以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为代表的新职业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近1亿,且数量还在持续增加。
这些新职业都从何而来?从新增的比赛项目中可以发现,和数字经济、群众美好生活相关的职业,是“上新”的重点。
比如数字经济方面,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增加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虚拟现实工程技术等5个专业技术类竞赛项目,分别对应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等5个新职业。
近几年,每年都有大量新职业诞生,其中数字经济发展催生的数字职业占比较高。2022年人社部公布的18个新职业中,数字职业高达9个,包括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等。
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催生出新职业,新职业催生出庞大的技能人才需求。有专家统计,2021-2025年,互联网营销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等20种新职业人才缺口接近1.2亿人。
正因为如此,大赛上专门围绕数字经济开设新赛项,一大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技术的氛围,吸引更多人投身数字经济发展中。
又比如在服务群众生活方面,大赛新设置了健康照护、家政服务(整理收纳)等项目。
这体现了大众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精细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整理收纳为例,尽管只是家政服务的一个细分领域,其中门道却有很多。该项目裁判长谈檀表示,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业者,不仅要有科学合理规划空间以及正确使用收纳工具的能力,还要有足够的审美基础,能根据物品规格大小、色彩差异,在整理收纳中进行良好的色彩搭配,“此次比赛更加注重考察选手的实际应用能力。参赛者们比试的也是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二
2022年9月,人社部发布了在2015年版本基础上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在这个全新版本的官方职业认定名录中,我国职业数达到1639个,净增158个新职业,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集成电路、机器人、增材制造、数据安全工程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均被纳入。
从这些新增的职业名称中,能看出当前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趋势: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对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这样的高要求,也体现在技能大赛中。例如今年新增的互联网营销项目,需要选手不断切换推广、策划、直播、复盘等比赛任务,对每个细节都了然于胸。
培养更多能力超群的“六边形战士”,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对互联网营销人才的需求每年大概在500万人以上,虽然现在拿起手机就能直播,但真正按照行业标准和规范来做的互联网营销人才相对较少。”互联网营销项目裁判长助理时应峰认为,互联网营销呼唤遵守职业规范、具备综合技能水平的从业者,要求更高、标准更规范的技能大赛,就树立了很好的导向。
这些新职业岗位不断释放出海量的就业机会,此次大赛的新赛项和项目考察的重点,也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的实际,体现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在今年的技能大赛上,有一个机器人焊接的项目,赛题是要求选手使用机器人焊接出一个有棱有角还有弧度的异形件。
这样的异形件,被广泛应用在诸如飞机、船舶、高铁等大国重器的生产中。与人工作业相比,机器人焊接项目重点考察的,实际上是技工的编程能力。焊接的路径、角度、参数等等,都需要单独进行设计编程,难度不小。
巧的是,在本次大赛技能展示交流展馆浙江展区,就展示了一些机器人制作的金属异形件。这些台州技师学院师生的作品,是浙江展区最“热门”的展品。
“很多技能院校的同仁,来打听这些产品的制作流程;一些企业也通过这些产品了解到浙江技能人才的操作能力。”台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李金国说,能制作类似作品的学生受到当地企业哄抢,一毕业就能得到一份月薪不低于8000元的工作。
新赛项的设置,正是各行各业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的印证。通过比赛,激励全社会加大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力度,不仅能促进产业发展,还能构建整个产业的良性生态。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目标,对职业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次大赛开幕式上,人社部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大赛旨在以赛促训、以赛促培、以赛促建,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
这也表明,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是引领,目的在于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
大赛的引领作用如何发挥?首先,是营造技能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就拿浙江来说,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不仅获得了人社部的通报表扬,回浙江后还得到现金奖励、职称和人才认定等一系列嘉奖,激发了“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工作学习热情。
与此同时,在此次大赛的新赛项现场,很多参赛选手在电脑前编程或使用操作系统。这与传统印象中叮当作响、“火花带闪电”的场景大不一样,也打破了一些家长和青年对技术人才的固有印象。
在大赛中设置新职业赛项,对增强新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感、促进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本届大赛吸引了不少高学历的能工巧匠参赛,其中博士25人、硕士546人、本科1131人,绝大多数集中在新赛项比拼中。
为数众多的高学历人才参赛,体现了技能竞赛在另外一方面的引领——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宁波技师学院教师翁研在本次大赛中一举拿下重型车辆维修项目的金牌。除了荣誉,更让他兴奋的,是通过比赛的切磋交流,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做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接触到国内最顶尖的技术、以赛促教,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此次大赛,浙江共获得6金12银8铜81优胜,列团体总分第五。在省人力社保厅相关负责人眼中,能取得优异成绩,得益于我省近两年来对“浙派工匠”的悉心培养。
截至2022年底,浙江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9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超过30%,其中,高技能人才395.2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重超过33%。庞大的技能人才基数,是浙江在全国技能大赛上争金夺银的底气所在。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通过全国技能大赛,越来越多人看到技能的价值、看到技能成才的前景。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技能成才之路正越走越宽,技能人才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