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迎接2024,我们正坚守
2023-12-30 21:06:20 来源:潮新闻
分享到:

中铁十六局项目负责人罗旭光

步履匆忙,建设交通动脉

29日傍晚,暮色四合,“高架”上冷风嗖嗖。慈溪综合开发一期工程1标项目施工现场,中铁十六局负责人罗旭光步履匆忙。检查施工情况、叮嘱作业安全、安排晚间例会……这个元旦假期,罗旭光又将在忙碌中度过。“工地就是家,早已经习惯。”他掸掸身上的土灰,笑着说。

就在几个小时前,最后一片预制箱梁平稳落在桥墩盖梁上方,标志着该项目实现了主线高架桥贯通,这也为这条横跨慈溪、前湾新区的交通大动脉顺利通车奠定了基础。用罗旭光的话来说,“最难、最有挑战性的任务完成了”。

自1999年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在崇山峻岭之间、大江大河之上,作为技术“大拿”的罗旭光带领团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工程难题。在慈溪,罗旭光继续创造着“奇迹”。中横线横穿城市中心区,电力管网错综交汇,线路改迁堪比“动手术”。今年8月,1标段主线高架所在区块高压线改迁终于完成,却比预计时间延后了足有半年多。工期不等人,怎么办?

罗旭光带领项目团队创新施工作业组织模式,创新出“跨营运道路钢混组合梁吊模与防护一体化桥面铺装”工法,确保施工期间社会车辆顺利通行。“作业计划不是以天算,而是以小时算。从桩基施工到梁片架设,480米长的高架我们仅用4个月就实现贯通,可算是一个纪录。”罗旭光自豪地说。

最难的任务完成了,压力却并未减轻。“元旦假期不停工,每天的作业任务全部已经排好。”

2024年,罗旭光最大的愿望是所有在建交通项目都能够顺利推进。“干好工程,就是交通人最大的幸福。”他这样说。(记者 翁云骞 通讯员 岑闻热 何杰 共享联盟·慈溪 严小和)

温州海螺集团科研技术负责人邵璋

试验千次,只为“点泥成石”

本报温州12月29日电 29日晚,窗外华灯初上,温州海螺集团星创环保有限公司的研发室内依然灯火通明。不久前,公司升级打造的生态石2.0生产线刚刚投产运行。本该是大家准备快乐过假期的时刻,然而公司科研技术负责人邵璋却放心不下,还在研发室等待“疏浚泥制石”脱水固结的测试结果。

此前,邵璋与团队经过3年多攻关,自主研制出“淤泥制石”技术,为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解决方案。这项技术可将建筑淤泥、工程渣土等城市固废变废为宝,生产出全新的无机生态石,还可代替天然石,用作路沿石、铺地石、装饰石等。整个生产过程零排放、零污染。生态石一上市就受到客户的关注与青睐。一次在温州举行的渣土淤泥制石创新技术推广会上,不少行业人员上门求智,希望将长江河道里的疏浚泥进行消纳处置、再生利用,制成生态石应用在市政、建材中。

而此刻,正是长江疏浚泥制石项目技术攻关的关键阶段,邵璋想让实验进度快一点,再快一点。“此前上千次的测试,团队已基本掌握了固化剂、骨料等制石材料与泥浆的配比,只要这次实验成功脱水固结,我们就能进行样砖压制,离技术突破更进一步。”邵璋说,“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也要泡在研发室,继续试验、验证,直到突破技术,压制成石。”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邵璋和团队将继续扎根环保产业领域,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助力城市实现固废的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为“无废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希望我们的生态石能‘吸收’更多类型的固废,也希望海螺星创有朝一日能成为生态石行业标准的制定者。”邵璋说。(记者 谢甜泉)

邓鸿超在实验室调试识别算法。记者 徐坊 摄

太湖实验室研究员邓鸿超

调试算法,守护老人安全

29日晚7时,湖州市吴兴区中兴大道上,汽车已排起长队。思乡心切的人已踏上归家的旅途,位于中兴大道旁的太湖实验室里,暨芯集成电路产业研究院仍灯火通明。作为研究院无感监护项目的负责人,邓鸿超坐在电脑前神情专注,针对前期采集的测试案例,反复调试识别算法。接下来的小长假,他仍将保持这样的工作节奏。

该项目通过邓鸿超及团队积累的专业知识,设计遥感建模传感器结合体征传感器,从而实现对老年人的无感监护,计划2024年3月完成开发,进入量产测试。邓鸿超擅长传感器的研究开发,10月回国以前,已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习工作了5年多。11月项目启动后,他带领团队主攻关键的技术研发。

“现阶段我们通过AI算法和生物传感技术,克服以往识别技术容易误判的缺点。这两天我们正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对可能遇到的场景不断完善功能。”一有新点子,急性子的邓鸿超就马上在电脑上设计、验证。

邓鸿超是杭州建德人。2023年夏天,在实地考察了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之后,邓鸿超被吴兴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吸引,回到祖国,在太湖实验室扎了根。

他说,过节肯定想家。好在太湖实验室给假期留守的科研人员送来了暖心礼包,包括新年糖果、保暖用品等。“新的一年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团队一起把这个项目做好,争取早日落地、投产,用科技守护老年人安全,为他们带去更多的便利。”(记者 徐坊 通讯员 张羽雷 沈近夏)

杨利军在查看实验材料。记者 顾雨婷 摄

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杨利军

日夜攻关,试织智能服装

29日晚8时许,在嘉善县祥符荡畔,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城市(智能绿建)实验室里,特聘研究员杨利军博士身披白色实验服,专注地盯着手上的一桶纤维材料思索入神。

一件衣服穿在身上,不仅冬暖夏凉,还能自动感知人体温度,并能进行智能调控而不消耗任何能源。这件“智能服装”所形容的正是杨利军博士目前的研究课题之一——个人舒适热管理智能织物。实验台上,他将一种功能杂化纳米复合材料溶液加入到纺丝设备中,通过湿法成形连续得到纤维状物质,几分钟后,又转移到一个带有热控的拉伸设备上。随后一种细若发丝、轻巧柔软的“线”就这样被制作了出来。“这种新材料在制备和合成上有很多难点和技术难题,最近我们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才攻破。”杨利军说。

从科研端、生产端到市场端,这项新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眼下,基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杨利军所带领的课题小组的研究方向还锁定了纤维状柔性光伏超材料、柔性储能等领域。其所在的团队研发的如柔性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高性能耐高温气凝胶、新能源电池防火涂料等产品,已收到长三角多家企业的合作邀请,目前与4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新的一年,我们将接力科研攻坚,尽早把这样一件可以智能调控人体热舒适性的‘智能服装’从实验室带到人们的生活中。”杨利军说。(记者 顾雨婷 见习记者 李洁薇 通讯员 宋依依)

【来源:潮新闻  作者:  编辑:吴阳杰】
  • 时政
  • 经济
  • 城建
  • 文化
  • 民生
  • 墅评

新闻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杭州网 都市快报在线 浙江在线 上城 下城 西湖 江干 滨江 萧山 余杭 富阳 临安 建德 桐庐 千岛湖

政府门户网: 杭州市政府 上城区 江干区 下城区 西湖区 拱墅区 高新(滨江) 萧山区 余杭区 富阳市 临安市 桐庐 建德市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