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这部将于今年5月20日起施行的法律,将填补我国民营经济领域立法的空白。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出台这部法律,意义重大!
它不仅是对民营企业关切的回应,更是国家以法治化手段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的战略之举。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5678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然而,近年来,受国际环境变化、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也面临各种挑战。此次立法,正是要以法治方式破解这些难题,让民营经济真正轻装上阵、放手发展。
法律的亮点在于,它不是简单的政策宣示,而是通过具体条款形成刚性约束。例如,明确规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包括民营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可以依法平等进入。”直接破除某些行业存在的壁垒现象;要求金融机构不得对民营企业设置歧视性贷款条件,破解融资难问题;严禁地方政府以换届、规划调整等理由违约毁约,防止“新官不理旧账”。这些规定,无疑是对民营企业最关切的痛点问题的精准回应。
更重要的是,这部法律的出台时间节点极具深意。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爬坡的关键期,民间投资增速放缓,部分企业家对政策稳定性存有疑虑。此时,通过立法形式确立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不仅是对市场关切的及时回应,更是向全社会释放明确信号: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心不会变,政策不会动摇,法治保障只会越来越强。
当然,立法只是第一步,让民营企业真正感受到法治带来的公平与安全,关键在于落实。但无论如何,《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法治化新阶段,其意义必将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显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当民营企业家的权益得到法律切实保障,当市场准入、融资支持、政策执行等环节更加透明可预期,民营经济的活力必将进一步释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