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平民科学家的精彩舞台
宋代科技的繁荣发展,与其文化主体下移的趋势颇有契合之处。在宋之前,贵族阶层是文化的主角。在宋之后,庶民阶层在文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贡举制度虽产生于隋唐,但直到宋太宗进行进士科的“扩招”之后,庶民的上升途径才相对变得畅通,产生了市民阶层。市民文化繁荣,对宋代科学知识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平民化的科技发展,与百姓精细化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张立说,宋代城乡氤氲着烟火气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催促着科技大踏步向前发展:农作物结构和农业技术发生跨时代变化,棉花、油菜、茶叶广泛种植,新式农具纷纷问世;织造技术日臻完美,临安城内机杼声唧唧,脚踏缫车、楼机等先进织机竞相出现;医学首次出现分科,儿科、外科等医生各司其职……可以说,宋人生活的各个环节都与科技进步相随。
翻开典籍,宋代三百多年间,平民科学家活跃在各个时期。北宋颁历9部,其中仪天、奉元、占天、纪元4历出自民间天文学家之手。南宋颁历7部,除第7部记载不明外,其余全部出自民间天文学家之手。宋代许多数学家、医学家也多是生平不记于史册的布衣百姓。在何勇强看来,这正反映出宋代科技的独特性与开创性。
这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了。秋日午后,我们来到杭州市始版桥直街,阳光铺洒在青石板上,几位老人靠着摇椅浅眠,一片岁月静好的景象。相传,毕昇曾居住于此,“始版桥”就是由他出资修建的,今日的始版桥直街则是桥后的小路。
一介平民毕昇的身世迈不进古代中国史书和地方志的“门槛”,只有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八中记录了这位发明家的姓名,以及胶泥活字的制法、印刷过程中的操作手法、活字印刷的优劣……
这许许多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普通宋人,是如何激发出如此旺盛的创新力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商品经济浪潮。
商品经济使全社会对货币的需求激增。这极大刺激了铜、铁等金属的开采与冶炼。胆水浸铜法在宋以前就已有之,但到宋代才得到普及,胆铜生产成为宋代新兴的化学工业门类。宋代其他冶金技术也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铜锌合金——黄铜。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盐为代表的特殊商品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这刺激了制盐业的发展与采盐技术的进步。宋代三大盐种,海盐、池盐与井盐,在制造技术上都出现较大革新。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政府管理体制,理财在政府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这一方面让用纸需求激增,促进了宋代造纸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带动了数学的发展,像秦九韶《数书九章》中田域、测望、赋役、钱谷、营建、军族、市物等内容,都是围绕经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的。
当我们在始版桥直街上漫步,与专家探讨着这些话题,耳畔仿佛回荡着金属钱币碰撞叮当作响的脆声,眼前仿佛浮现出毕昇在胶泥上划下的印痕。这正是宋代科技那独具魅力的烟火气。
求新为民的精神情怀
“宋人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何勇强说,“这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值得我们记取。”
比如,宋人十分重视武器技术的改进,宋代的武器制造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仅就钢铁冶炼技术而言,冶铁高炉改进,炉壁使用耐火性好的材料。使用木风箱吹氧,鼓风量更大,操作更方便。大量使用煤炭作为冶铁材料,不但解决了燃料不足的困难,也有利于提高炉温,缩短冶炼时间。所有这些改良带来了优质的钢铁,造就了锋利的刀刃。
宋代还发明或改进了很多武器。北宋仁宗时期,曾公亮主持编写了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其中营阵、兵器、器械部分,都配有详细的插图,形象地呈现了当时的各种武器装备,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史的宝贵资料。
又如,在农业上,面对南方地区人口增加、人地矛盾尖锐的变局,宋人积极推行稻麦二熟的耕作制度,发展山地经济作物,从而实现土地多样化利用。南方地区出现了畲田、梯田、圩田、葑田、沙田、涂田等多种新兴的土地利用形式,同时广泛兴修或改建陂塘湖堰水利工程。此外,农业动力也得以创新,除人力、畜力外,水力得到广泛运用,出现了水转翻车等农具。
宋代科技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莫过于科技政策注重民生,科技成果能服务于民。
“唐宋两朝许多皇帝都崇尚道教,但唐朝皇帝喜欢炼丹,宋朝皇帝则热衷于编写本草和医方。”何勇强说。炼丹代表深藏禁宫的不宣之秘,本草、药方则展现出更加重视黎民百姓的情怀。
宋太祖时编《开宝本草》,宋仁宗时编《嘉祐本草》。同样是在仁宗嘉祐年间,著名科学家苏颂又在大规模药物普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本草图经》20卷。宋神宗元丰时唐慎微编写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到宋徽宗大观时在杭州刊行,称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政和年间又加以补充补正,刊为《政和新修经史类证备用本草》。大观、政和两部本草长期流行于世,为明代《本草纲目》之前最有影响的本草著作。
本草之外,宋朝政府又设太医局编写药方,推行医学教育。宋太宗时编《太平圣惠方》100卷、《神医普救方》1000卷,宋徽宗时又编《和剂局方》与《政和圣济总录》。宋朝官员士大夫也多留意医学,编写私家药方。如沈括就曾编写《沈氏良方》与《灵苑方》,后人将苏轼所编的一些方子并入《沈氏良方》,合刊为《苏沈良方》。宋仁宗时,因一些地方巫医盛行,人们得病不吃药,政府特地编写了《庆历善救方》,篇幅小、内容精、易于传播,让地方官推广。宋代文献中有很多地方官打击巫医、推广医学的记载。宋代还成立专门的国家医书编辑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在北宋时期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医书校修,完成对前代几乎所有医学典籍的校勘整理工作。
宋韵文化的科技形态,洋洋大观,而又直抵人心。宋人在时代风云中对科技创造的不懈追求,不啻为今日我们奋力创新、自立自强的历史先声。
宋代部分科技成果
指南针:指南针的制造技术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南宋时创造出更适用于航海的磁罗经,也称磁罗盘。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比欧洲早近四百年。
火药:北宋时开封设置火药作坊,“火药”一词也正式问世。
造纸术:宋代造纸术从以麻为原料向麻、竹、木、草、皮多原料转变。
《数书九章》:北宋秦九韶著,提出“大衍求一术”,创“联立一次同余式”解法,比欧洲数学家的研究早近500年。
杨辉算法:南宋杨辉总结民间研究,在世界上第一个排出丰富的纵横图并讨论其构成规律。
统天历:南宋杨忠辅主持修成,测定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行公历所用基本一致。
恒星图:苏州石刻天文图是现存世界上较早的大型石刻实测星图。由南宋黄裳绘制,全图共刻恒星1400多颗。
水运仪象台:北宋苏颂、韩公廉等人主持发明,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农书》:南宋陈旉著,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在养牛和蚕桑方面也有详细的论述。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著,详载腧穴657个,集成了古代针灸著作的理论系统。
《小儿药证直诀》:北宋钱乙的弟子闫孝忠收集他的临证经验编成,被称为“幼科之鼻祖”。
《妇人大全良方》:南宋陈自明著,是当时最系统最全面的妇科专著。
《洗冤集录》:南宋宋慈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