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4月23日至25日,为期3天的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杭州盛大举行。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等19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余杭良渚,围绕“博物馆的演变与变革性角色”“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博物馆作为教育载体与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等主题展开分享讨论,并就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前沿技术展示、当代博物馆的挑战与创新等议题进行互动交流。
以“相聚”之名,探博物馆的“互知”之道,写文化遗产的“共享”未来,良渚这片土地上再次开启了文明对话的新篇章。
相聚 在地化实践对话“未来博物馆”
论坛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的开场白掷地有声:“今天的博物馆不再是静止的空间,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机构,将塑造更加和平包容的国际环境。”这句话像一把穿越时空的钥匙,开启了全球文博精英对未来博物馆的畅想。
在AR眼镜的加持下,ICONEM公司创始人伊夫·乌贝尔曼的视野突然颠覆——五千年前的玉鸟振翅掠过城墙,先民耕作场景在遗址上重生。这场由杭州灵伴科技打造的“虚实二重奏”,让各国馆长们亲身感受到数字技术正重塑人类感知文明的方式。
当无人驾驶观光车穿行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时,车窗内外正上演着双重时空秀,真实的反山墓葬群与屏幕里的数字复原场景同步流转。金沙萨美术学院院长亨利·卡拉马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第一次来到良渚实地参观良渚古城遗址的他不禁赞叹:“这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精神的感染力。”
科技赋能的故事在良渚比比皆是:AR让陶器在掌心3D旋转,“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全天候监测古城遗址各项数据指标。这种“文化基因+技术蛋白”的双螺旋结构,就像玉琮上的神徽纹样,既承袭传统规制,又暗藏创新密码。
放眼余杭,申昊科技四足机器狗成为径山茶园“搬运工”,再次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径山茶文化;百丈镇溪口村通过一纸“招募令”寻找乡村合伙人,构建“乡村博物馆第一村”。这类将在地化资源转化为全球文明对话媒介的实践,也给“未来博物馆”提供了新范式:它不仅是保存过去的容器,更是用科技编织文明互鉴网络的枢纽。
论坛场外的“余杭好地方博物馆与社区生活”展厅旁,一架来自余杭百丈镇传梭博物馆的织布机吸引了外宾们驻足围观。“纺线要匀,力道要柔,织机脚踏要保持节奏。”在传梭博物馆馆长郑芬兰的指导下,塞舌尔博物馆馆长贝利尔·温蒂克正学习如何使用机器,推拉之间,一匹土布被成功织就,引得大家接连称赞。
年轻的传梭博物馆成立于2022年,以擅长跨界闻名:博物馆不仅有单纯的梭文化展陈,还是承载传承、研学、手作、沙龙、销售等功能的“手工村落共同体”。
“传统需要被体验,而非被供奉。”这是传梭博物馆给出的态度。放眼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创新案例屡见不鲜:故宫用数字孪生技术克隆紫禁城,埃及用AI给木乃伊故事配上儿童剧场,连印度洋小岛的博物馆都玩起了“街头二维码漂流记”。这些实践印证着博物馆正在从“物的容器”向“体验剧场”蜕变。
“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未来的博物馆。”埃内斯托·奥托的问题在交流互鉴中有了答案。
互知 在可持续发展中打开良渚之窗
“太神奇了,这里居然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几天,与会专家在共同探究学术议题的同时,被璀璨的良渚文化深深吸引。“杭州”“良渚”等字眼在采访中被频繁提及,五千年的良渚,以更生动、更立体的方式呈现给世界。
“在昨天之前,我完全没想到良渚文化的呈现会如此丰富且精彩,直到我在良渚博物院看完了AR文物导览,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亲眼见到了考古发现。”谈起本次论坛之行的感受,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很激动,“20年前,我曾作为亚洲文明博物馆策展人来杭州工作考察。不可否认,杭州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
201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三届会议上,随着大会主席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敲下木槌,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当申遗的“后半篇文章”开始续写,良渚古城遗址所在的余杭,通过持续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在良渚古城遗址及良渚文化的保护研究走向深入的同时,助力其逐渐演化为推动文明互鉴、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激活价值、赋能当下。这个理念反映在余杭,是一条大走廊。2022年底,余杭首次提出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以良渚文化为龙头,将运河文化、径山文化、古镇文化、苕溪文化和现代数字文化等串珠成链。至此,这条“有核无边”的大走廊,正被耕耘得越来越深厚、绵长。
这条大走廊上,还分布着多个高能级文化地标,成为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窗口。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及其外围水利系的布局规划通过铜铸模型整体呈现;良渚博物院中,AR眼镜让观众与文物互动,知识触手可及;杭州国家版本馆内,青瓷屏扇与数字长卷辉映,百万册典籍诉说着文明赓续;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里,放大版的《千里江山图》每处细节都清晰可见。
通过这些高能级文化地标的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不仅重塑了杭州新中心的精神高地,还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余杭范式”,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文化+”产业生态。
如今,良渚文化大走廊上文化产业兴盛、文化地标聚集、文化交流频繁。古老的良渚,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文明圣地更年轻、多元的一面。
共享 于交流互鉴中看见世界的良渚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作为中华文明实证地,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良渚该如何把五千年的故事讲清楚、讲生动呢?
一场以“良渚回响”为主题的音乐会,将埙、编钟、编磬等古老乐器与钢琴、人声等新元素结合,水乡泽国的绕梁余音,在良渚大地上回响;以文物为依托的色彩专著《良渚之色》,对良渚色彩系统的396种颜色进行了超强解析,是良渚文化色彩系统及其创意设计研究成果的首次完整呈现。
文艺创作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跨越语言、超越时空的通用载体。将良渚的故事传得更远更广,需要持续解读这一宝贵遗产中的基因密码,把神人兽面纹、良渚核心色等特色元素,融入文学、音乐等各类文艺形态之中,从而让良渚文化直抵人心。
在其他领域,良渚与世界的对话也正在发生。
2023年12月,首届“良渚论坛”开启,古城“城门大开”,正式迎接八方来宾。一年后,第二届“良渚论坛”如期而至,一场以考古、音乐、文学为媒的盛会在良渚生动呈现。
时下,“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又翻开了世界文明对话的崭新一页。古老土地上,思想火花四溅,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和学者汇聚于此,打破了文化偏见与隔阂,推动全球文明在交流中朝着更加多元、包容的方向发展。
东西方文明在此共鸣。这场深度交流,不仅在博物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方面,促使各方进一步达成共识,也为引导全球各地博物馆的未来方向带来了启示。
在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考古遗产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徐天进看来,文化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应是一种常态。“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一个点,它和之后的中华文明究竟有何关系?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把一条条线串联起来,让大众知道,良渚和我们的今天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届论坛虽已落下帷幕,但关于文明,收获早已超越文本——当法国学者用手机拍下玉琮纹饰,当秘鲁嘉宾在体验展区学习纺织技术,当塞舌尔国家博物馆馆长计划将“AR展览解说”的新想法带回国内并实践时,良渚已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而成为文明互鉴的精神符号。
从良渚出发,向未来作答。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从玉器刻符到数字编码,从古城遗址到AR眼镜,良渚用五千年沉淀告诉世界:文明的真谛,不在于固守辉煌,而在于持续对话。这场论坛,是终点亦是起点——余杭良渚,这座“永不闭幕的文明博物馆”,正以中华智慧为墨,以全球视野为纸,书写人类文明的下一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