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大运河临平郊野绿道 记者 陈林森 摄
走绿道,你去哪里?在大运河沿线走走,杭州人称之为“走运”,这些年成为了一种流行。
“走运”又有新选择了——近日,备受关注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全线贯通,即将正式亮相。
这条蜿蜒31.5公里的绿道,如同一条生态与人文交织的丝带,将运河沿线的风景、公园、产业和古镇串联起来,为市民和游客呈现一幅全新的运河画卷。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的建成,不仅让运河重现‘绿水青山’,更在两岸铺开了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图景。”大运河科创城工作人员蔡王跃介绍道。
绿道串起水乡新风景
临平段的运河绿道,是公园的核心脉络。它并非简单的步道,而是对运河生态与文脉的精心修复与连接。
沿着大运河临平段驱车而行,一条蜿蜒31.5公里的绿道如丝带般铺展。这段分为崇贤塘栖郊野段与塘栖运河城镇段的生态走廊,既是城市绿肺,更是民生福祉。
郊野段,这里主打自然野趣。漫步其间,河道两岸草木葱茏,芦苇轻摇,偶有水鸟掠过水面。塘泾漾公园、藕遇公园、水岸崇园等节点被原生植被自然串联。最特别的是,沿线巧妙“藏”了嵌入式体育公园、口袋公园和休闲步道,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触手可及的健身休闲空间。
王阿姨就住在绿道附近,每天傍晚都会和老姐妹们在绿道附近的公园跳广场舞,她说:“以前这里都是杂草,想找个宽敞地方活动都难,现在运河边绿道弄起来了,还造了好些个公园,晚上过来散散步、跳跳舞,都很方便的!”
家住崇贤的王女士,时不时会带儿子来绿道骑骑车、散散步。爱拍照的她在这里出片无数,她笑着说:“这绿道啊,一年四季景致都不一样。春天有花,夏天有荷,秋天芦苇荡特美,冬天晒着太阳也舒服。反正每次来都能拍出不一样的好片子,朋友圈里总有人追着我问这是哪儿呢!”
行至塘栖(城镇核心段),氛围转向厚重。新建成的塘栖水上客运中心码头,其设计与周边的工业遗存风貌巧妙融合,新旧元素协调共生,形成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滨水空间。
塘栖枇杷产业馆、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大运河糕版博物馆、大运河国医馆等一批文化场馆相继在运河畔落成开放,让运河文化有了更鲜活的载体。“行走大运河”健步走、“爱上大运河”融媒体行动等活动,也让运河文化更贴近市民生活。
水上新枢纽即将启航
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塘栖水上客运中心已顺利完工。
这个新枢纽位于塘栖镇京杭大运河岔口处,北至京杭大运河,南至张家墩路,西至规划用地,东至住宅小区,拥有现代化的游船码头及配套设施。
塘栖水上客运中心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精益求精。建筑设计上充分汲取江南水乡古韵,采用坡屋顶、青灰瓦片等传统元素,与运河风貌和谐统一。景观设计上延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生态肌理,形成了“建筑可阅读、景观会说话”的文化体验空间。
它的建成,将辐射塘栖古镇、丁山湖、超山大景区水上游线,成为大运河客流外溢承载平台和景区水陆转换的重要枢纽。
再过不久,这里将打造串联大运河、塘栖古镇、丁山湖、超山风景区的水上游线。游客可以乘船“一站式”领略江南水乡古镇风貌、湖光山色与梅花胜景,大大丰富临平区的旅游产品,提升游览便捷性,也将促进区域旅游、观光、休闲、运动、会展等产业发展。
老技艺玩出新花样
运河的复兴也带动了沿岸乡村的发展。
在崇贤街道的藕遇公园,大片的荷花正开得热烈,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将这“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致定格在镜头里。
新开的三家村藕粉文化展示馆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这里展示了传统藕粉的古法制作技艺。旁边的藕兰咖啡馆则玩起了新花样,以三家村藕粉为基底,创新推出藕粉咖啡、荷花拿铁等特色饮品,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不只是饮品,我们还联合浙江理工大学设计了藕元素文创,让‘藕’的故事能带走、能收藏。这些特色产品不仅吸引游客,也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咖啡馆运营方负责人高晓玲介绍,展示馆和咖啡馆已吸纳多名本地村民就业。这种“藕”遇,是运河边农文旅融合、带动共富的一个缩影。
在鸭兰村的红旅研学基地里,红色往事滋养着初心;在鸭雀漾码头的元通汽车国际贸易港,首批出口车辆正蓄势待发;张家墩运栖科创产业园、陆家桥数智产业园的钢结构厂房拔地而起……
青创综合体落户运河畔
运河西岸,启航·青创综合体已成为青年创业者的聚集地。自启用以来,这里已吸引了100多家创新企业和超过1200名青年人才入驻,涵盖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
“我们构建了‘创新创业中心+人才公寓(青立方社区)+大运河风情带’的服务闭环,目标是打造一个5分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圈。”大运河科创城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洁介绍。
这里的生活配套,为年轻人量身定制。健身房、阅览室、咖啡吧、台球室、会议室、共享厨房……一应俱全。“上周组织了爬山,这周要办脱口秀,年轻人的活力得有地方释放。”张洁指着共享空间墙上的活动日历,眼里满是对青春活力的珍视。
更妙的是,大运河风情带就在身边,能提供种植托管、采摘体验、亲子研学等服务,让年轻人在紧张忙碌工作之余,转身就能拥抱“都市田园牧歌的惬意”。“要让奋斗者既能逐梦,也能诗意栖居。”张洁说。
除了生活的“暖”,还有创业的“助”。针对年轻人对创业服务、生活服务、精神文化的高需求,综合体构建了系统化运行体系:区级指导、平台统筹、属地协同、专职社工与专业运营团队联动,推动服务与人才“无缝对接”。
“我们有‘日走访、周例会’机制,工商注册、项目申报这些事,专员全程代办。”张洁翻开服务台账,上面记录着2500余人次的服务轨迹,从户籍迁移到子女入学,事无巨细。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的全线贯通,标志着临平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从清晨慢跑的绿道到傍晚纳凉的古镇,从亲子研学的藕塘到青年创业的综合体……千年运河正以“人民的运河”姿态焕新重生,流淌出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产城人文’融合,让千年运河不仅是历史的‘记忆长廊’,更成为驱动发展的‘活力纽带’,真正滋养创新、承载文化、造福百姓。”大运河科创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