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特殊时间点,浙江分享经验
2025-08-16 12:58:40 来源:潮新闻
分享到: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首次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

今天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20年重要成果发布会,浙江省作为两个代表省市之一,发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浙江实践重要成果。

涌金君带你看要点:

推进“811”环境整治行动

20年来,全省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升至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61微克/立方米降到2024年的26.1微克/立方米,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

开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

20年来,全省单位GDP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38%、92%和4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0%。浙江以占全国1.1%的土地、2.9%的用水量、5.7%的能源消耗量,创造了全国6.7%的生产总值。

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20年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40年稳居各省区首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测评全国第一。

创新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浙江创新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率先探索全省域及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行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深化绿色发展财政奖补等体制机制。

拓展全球交流合作

“千万工程”“蚂蚁森林”“蓝色循环”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钱江源山水工程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瓯江源山水工程荣获联合国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其中提到,“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护好绿水青山,怎么捧出金山银山?浙江“点绿成金”有三条路。

云和梯田。图源 视觉中国

生态资源,增值

一盒高山蔬菜,在城市的菜场3元一斤还没人要,贴上“丽水山耕”品牌进入商超,能卖到8元。

“浙江绿谷”丽水,坐拥81.7%的森林覆盖率,一江碧水穿城而过,然而产业分散、品牌薄弱、产品溢价低,生态家底没能转换为经济优势。

2014年,丽水创建全国首个设区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随后“丽水山居”“丽水山景”“丽水山泉”相继亮相。

生态溢价的背后,不只是泛泛而谈的“环保健康”。

“加入‘丽水山耕’后,执行统一标准,用原种大豆、山泉水制作。”松阳县大东坝镇“豆腐工坊”的负责人说。覆盖种养、加工、储运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准入+追溯+监管”的品牌授权机制,让绿色有明确的刻度。

到去年,“丽水山耕”会员企业销售额突破60亿元,产品平均溢价超30%;“丽水山居”带动民宿收入增长52%,丽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16年领跑浙江。

榉溪村老屋。图源 视觉中国

除了农副产品增值,山涧溪流边的特色老屋,也因良好环境实现了生态溢价。

在磐安县,榉溪村村民刚收到一笔特殊分红。村集体将闲置山林存入“两山合作社”,整合开发高端民宿项目,让村民享受“租金+薪金+股金”三重收益。去年,榉溪村获得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是唯一的获奖村落。

2019年起,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两山合作社”改革试点,至今已有41家“两山合作社”。

通过把零散的生态资源整合打包、统筹招商,2024年度完成投资42.1亿元,累计带动村集体超2000个、村集体累计增收超6.7亿元,全面辐射8万农户增收。

全省范围内,区域公用品牌形成矩阵,“生态+”产业百花齐放:

安吉白茶品牌价值突破40亿元,文成“稻虾共生”模式实现助农增收,云和梯田晋升5A景区,“德清洋家乐”提升区域生态经济竞争力……“好生态→好产品→好价格”的价值链更加畅通。

生态价值,量化

在赋能农文旅之外,生态资源本身,怎么评估其市场价值?

在安吉县,通过梳理流域单元内水生态情况、集体建设用地、水利基础设施、河滨景观游憩设施等基础信息,初步完成389座农村集体山塘水库30年用水权核算,价值173.6亿元;核定流域单元价值8.51亿元,完成特定流域单元交易14笔。

安吉龙鳞坝。图源 视觉中国

像核算GDP一样核算生态产品总值,背后是制度的持续创新。

2020年,浙江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标准。森林的固碳能力、水源的涵养价值、清新的空气溢价,都化作跳动的数字,实现“一把尺子量全省”。

“这为后续生态资源市场化流转奠定了基石。”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年,浙江配套出台动态监测、财政奖补等精准化政策,实现各地财政奖补和GEP增幅挂钩;还打造“浙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平台,整合GEP辅助决策和“两山云交易”两大功能,前者用于考核评价、后者用于供需对接。

相比GEP主要用于生态绩效考核、生态补偿依据,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的范围更加聚焦,核算结果直接支持项目开发、撬动金融资源。

去年以来,舟山成为全国首个开展涉海地区VEP核算的城市,多个海岛完成价值评估。比如正建设文旅综合体的普陀东福山岛,项目区域测算出生态价值逾1亿元,这笔“生态本金”让投资者信心倍增。

东福山岛。图源 视觉中国

湖州则推动金融机构创新“VEP+”系列金融产品,对VEP增值项目涉及的企业或农户,提供优先准入、额度提升、利率优惠等绿色信贷倾斜,最高可比同类贷款下调200BP,并且允许经营主体利用《水生态产品成交凭证》等开展抵(质)押融资。

截至7月底,湖州“VEP绿企贷”“VEP惠农贷”“VEP气候贷”累计为17家企业、887户农户、9个项目提供授信10.52亿元。

从无价到有价,从模糊到清晰,生态产品核算机制不断迭代。

碳减排=竞争力

全球变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下,碳减排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家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在绍兴,纺织企业可以追踪“碳足迹”,清晰了解产品从原料、制造、使用、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总量。通过精准找出减排痛点,带动供应链共同“向绿”。

目前,15家纺织企业已拿到碳标识认证证书。对外贸企业而言,这张证书将提升海外竞争力,未来还有助于应对海外涉碳贸易政策。

绍兴的纺织业车间。图源 视觉中国

在衢州,借鉴银行账户的形式建立起239.6万个“碳账户”。

企业凭借账户的减排数据和相应积分,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办理流程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和权益,还能算清绿色技改的“经济账”,实施节能降碳减污第三方治理、设备更新第三方投资。目前,“碳账户金融”已为企业降本6.3亿元。

双碳目标实施以来,浙江从控制能源使用量向控制碳排放量转变,率先探索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

用能端,鼓励发展“风光水核”,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

生产端,实施绿色技改,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促成交易额49.26亿元;

使用端,倡导循环经济,杭州“虎哥回收”、宁波“搭把手”、嘉兴“嘉家收”等一批“互联网+”回收体系加速资源循环再生。

镇海炼化夜景。图源 视觉中国

循环经济是高效的减排方式,也能助推企业降本增效、形成新增长点。

在宁波镇海炼化厂区内,传统废料被转化为高价值的乙烯原料,吨乙烯综合能耗保持行业标杆水平。厂区外,工业低温余热被转化为高温热水,替代蒸汽热源供给下游企业,年节能量达6.9万吨标煤,碳减排22万吨,年创效过亿元。

打通“点绿成金”路径,不仅关系到城乡融合、产业转型,更重要的是能激励和反哺环保行动,让发展和保护互为支撑。

在浙江的绿水青山间,生态价值实现有了更多制度保障。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胡静漪  编辑:叶丽姣】
  • 时政
  • 经济
  • 城建
  • 文化
  • 民生
  • 墅评

新闻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杭州网 都市快报在线 浙江在线 上城 下城 西湖 江干 滨江 萧山 余杭 富阳 临安 建德 桐庐 千岛湖

政府门户网: 杭州市政府 上城区 江干区 下城区 西湖区 拱墅区 高新(滨江) 萧山区 余杭区 富阳市 临安市 桐庐 建德市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