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近期,我国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目前,浙江省还没有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面对该疾病,我们该如何科学防控呢?
在杭州拱墅区的长庆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正在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科学防控基孔肯雅热的相关知识。
杭州市拱墅区长庆街道十五家园社区社工周裕农说:“我们在社区的每个楼道的单元入口都贴了关于防控基孔肯雅热的告示,也跟居民说,让他们平时注意自己花盆里不要有积水。”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1952年首次在非洲坦桑尼亚证实了该传染病的流行,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而“基孔肯雅”这个名字源于坦桑尼亚当地的土语,意思是“变得扭曲”,形容感染者关节疼痛的样子。
浙江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茹清静介绍,主要的症状就是发热皮疹和小关节的疼痛,它潜伏期一般是三到七天,部分人可能是到十二天。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解热镇痛,补液休息,对症治疗。
医学专家表示,基孔肯雅热病毒并不会通过空气、食物或日常接触传染,但为了有效控制病毒通过蚊虫传播的范围,患者还是需要进行物理防蚊隔离。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孙继民介绍,基孔肯雅热不会人与人之间传染,但感染后的病人在急性期还是要进行物理隔离的,主要是要用蚊帐,蚊子叮咬之后,因为蚊子有可能会到处飞,传染给另外一个人。
而中国疾控中心7月22日新发布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地区。其中Ⅰ类地区有6个,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孙继民说,目前,浙江省没有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和输入现症病例。中国疾控中心印发《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将浙江等6个省(区)划为Ⅰ类风险地区,该指南是综合考虑媒介伊蚊地域分布和活跃期长短,参照《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划定的,用于提示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与当前全国基孔肯雅热疫情没有直接必然联系。我省气候条件适合白纹伊蚊的生长繁殖,且人员流动较频繁,目前正处于伊蚊活跃期,需要做好蚊媒疾病相关防控工作。
专家表示,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疫苗,防控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因此做好防蚊、灭蚊、驱蚊工作非常重要,而近期网络上一些如“吃大蒜可以驱蚊”、“O型血最容易招蚊子最容易感染”等等说法,均没有科学依据。
浙江医院急诊科医师陈红也表示,血型和招蚊子没有必然联系,但是有些人可能招蚊子,也许跟二氧化碳释放量或者他可能血糖高一点有关系,还有吃大蒜可以避蚊子,这些都是一些谣言。
事实上,降低蚊虫孳生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公共卫生环境的有效治理,有的物业公司已经开始行动了。
“我们以前消杀基本上一个月一次这样的频率,七月份开始,我们增加到每个星期消杀一次,喷药每个星期都要进行一次,窨井投药我们基本上现在是十五天一次。”杭州点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徐志国说。
此外,眼下正值暑期,不少人都有出行计划。对此,疾控专家建议,大家要提前查询目的地蚊媒传染病流行情况,尽量避免前往基孔肯雅热高发区。如果曾去过这样的地区,返程后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开设发热门诊的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12天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