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新闻热线:   0571-88255213

经营生态空间
2025-08-25 12:14:06 来源:潮新闻
分享到:

我们把地理空间划分为三大块,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需要按照三大空间不同特点,处理好相互关系,推进人与自然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

生态空间是浙江一大优势。生态空间主要是山林,浙江的山不高,但林木茂盛、绿水长流,景色秀丽。2023年,全省生态空间7.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73.2%。林地是浙江生态空间的主要部分,占79.4%;园地占生态空间8.9%,水面占8.6%,湿地占2.0%,草地占1.0%。果园和茶园合计占园地73.0%,以坡地居多,宜居性较弱,处理为生态空间比较合适。

得益于气候适宜等因素,浙江大地生机蓬勃。浙江平均气温适宜,降水丰沛,全省92.1%陆域面积海拔800米以下。山地因长期腐殖质累积,土壤以黑色森林土为主;霜冻、暴风雨、地震等高烈度灾害相对较少。因此,浙江不宜居住的山地,郁郁葱葱,满目苍翠,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空气净化等功能;生物多样性丰富,原生态特征显著。

生态空间主导浙江各地的地理状况。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浙西南,丽水生态空间150.7万公顷,占当地面积达88.6%,全省最高,是全省坚实的生态支撑。舟山生态空间面积全省最少,占当地面积比重为全省第七。嘉兴生态空间占当地面积29.5%,全省最低,其中一半是水面,保护嘉兴之水,就是保护嘉兴。

生态空间主导浙江发展的空间格局。生态空间是浙江地理空间的主体,主导着浙江大地。浙江城镇和农业空间是生态空间主导下的空间分布,系“3+n”格局,即环杭州湾区域、温台沿海地带和浙赣沿线区域,形成以这三大片空间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同时有n多个山间区块,包括谷地、盆地、台地等,甚至宁波主城区也可以认为是位于面向大海的开阔谷地。城市发展必须跟着地形走,浙江城市分布亦系“3+n”。

生态空间主导浙江发展的城市体系。浙江人主要居住在有限的杭嘉湖堆积平原,狭小的滨海冲积平原,以及山间宜居空间等。浙江城市体系受制于三类基本地形,平原、谷地和盆地,形成比较典型的平原肌理。2024年,按笔者研究,平原集聚全省71.1%的城市人口,65.5%的GDP,以及57.7%的常住人口,建设用地是耕地的1.4倍。平原应该感谢生态空间的呵护滋养,为全省多作贡献。

生态空间较易受到伤害。1901年,温州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撰写人,以目击者口吻,记载了当地番薯和人口上山的情形。他说,以前人们很少将番薯作为正规食物,现在“更多人则完全依赖它为主食”,过去少有人的山上“出现了成千的茅屋”。改革开放初期的浙江山区,存在着“大字报田” “帮忙田”等。前者是指在山上开垦的小块水田,像极了挂在山上的“大字报”;后者因其不计入耕地而使亩产提高,故又被称为“帮忙田”,相当程度地影响生态环境。

城镇和农业空间是我们的生存之地,生态空间是我们的生存之源;城镇和农业空间令我们耕殖农稼,繁衍创造;生态空间令我们活水永续,畅想无限;城镇和农业空间容纳我们的肉身,生态空间滋养我们的精神。保护浙江的生态空间,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同时也要在加强保护的大框架下,经营和提升生态空间,让生态空间更好地服务于浙江发展大局。

一是整体观。建构一体化的统筹协调推进体系,整合生态空间与城镇和农业空间,增强浙江地理空间的整体性;强化差别化的功能要求,生态支撑是生态空间的主要功能,生产生活是城镇和农业空间的主要功能;生态空间置于整体严格保护的框架之下,生产生活置于生态的大框架内。保护是生态空间的主题,发展是城镇和农业空间的主题,联动保护与发展,促进和增强生态空间与城镇和农业空间互为依托、互为相长。

二是融合观。融有形的边界于无形之中,强化有形的空间界限,增强规划管控;促进无形的功能延伸,增强不同空间的整体发展。比较典型的如文旅项目以城镇空间为基地,以生态空间为广阔的载体等。融差异化功能于互动发展之中,生态空间依托宜居空间的发展功能,更好地增强对于地理空间的整体支撑;城镇和农业空间活用生态空间的多种要素,实现整体更好发展。融要素优化配置于一体,融合不同功能与需要,合理配置要素。诸如优化兼顾文旅,以及生产生活的不同需求,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水资源效益最大化等。

三是转换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在保护的大框架下,创造和增强生态效益。建构和增强生态转换器,山区的城镇和农业空间,是保护和经营生态空间的前进基地,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器。采取跨越工业化、同步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从缩小总量差距,向缩小人均差距转变;从经济指标为主,向着眼于经济社会指标结合转变;从山区自身发展为主,向着眼于自身发展与增强对全省促进作用的结合的转变。创新转换模式,钱要进去,人要出来;城要集聚,乡要重构;地要流转,业要特色。山区及偏远地区的公共服务因规模效率稍低,人均投入水平应略高。

四是建设观。包括理念、制度,以及体制机制等建设。跳出传统林业、水利建设等视野,采用多种模式和手段,着力推进生态保护和提升主轴线下的生态资本化、商品化和景观化相结合的建设。

(卓勇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潮新闻  作者:卓勇良  编辑:方熹】
  • 时政
  • 经济
  • 城建
  • 文化
  • 民生
  • 墅评

新闻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杭州网 都市快报在线 浙江在线 上城 下城 西湖 江干 滨江 萧山 余杭 富阳 临安 建德 桐庐 千岛湖

政府门户网: 杭州市政府 上城区 江干区 下城区 西湖区 拱墅区 高新(滨江) 萧山区 余杭区 富阳市 临安市 桐庐 建德市 淳安县